5.課堂紀律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有效教學的理念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後,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
但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即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
於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幾年來,新課程的理念已被我們廣大教師所認同,並開始外顯於課堂教學之中。但由於對教材的解讀能力不強,不少數學課偏離了教學目標;由於一味地追求課堂的活躍和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不少數學課失去了應有的“數學味”;由於不加分析地過多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少數學課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不成預設的教學任務……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我們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方麵都很成功的教學行為,是教學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雙重表現。無論課改到哪裏,有效的數學教學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
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達成有效教學,是目前課改熱點問題之一。然而,筆者認為,不管是何種教學,維持課堂紀律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最基本途徑。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個性也在發生著明顯的改變,維持課堂紀律對於很多教師來說已經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個性張揚,自以為是,聽不進勸告的學生越來越多,這個情況直接影響了如今課堂的紀律:當課堂上有學生發言時,往往許多學生不聽,在座位上竊竊私語。而讓他們回答問題的時候,卻啞口無言或答非所問。這樣的教學何談有效?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一些課堂紀律管理策略。
巧妙地運用聚焦
在你開始上課之前,一定把教室裏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身上,如果有人在私下聊天,你不要開始講課。
沒有經驗的教師或許會認為,隻要開始上課了,學生自然就會安靜下來,以為學生會看到課堂已經開始,該進入學習狀態了。有時這會起作用,但學生並不一定總會這麼想,他們會認為你能接受他們的行為,不在意你講課時有人說話。
聚焦這個技能意味著,你應該在開始上課之前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即隻要還有人沒安靜下來,你就一直等下去。有經驗的教師的做法是,在所有學生都完全安靜下來之後,再停頓三五秒鍾,然後才開始用低於平時的音調講課。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發現,講課語氣溫和的教師,通常比嗓門大的教師課堂更加安靜。因為學生會為了聽到他的聲音而保持安靜。
處理違紀行為要及時
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違紀行為時,教師應該迅速判斷學生是有意還是無意的破壞課堂紀律,並作出反應及時處理。一般來講,如果一個學生隻是在課堂上表現得比較消極、散漫,教師不必立即公開處理,可采用沉默、皺眉、眼神提醒等方法。如果一個學生的違紀行為已明顯幹擾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就應該立即處理,並按情況采取提示、暗示、製止,甚至懲罰的方法。如果學生為了吸引教師的注意,比如接話、出怪聲等,教師可以暫時不予理睬的方法,課下再給於處理。有經驗的教師一般都知道,如果讓那些出現了行為問題的學生成為教室裏的注意焦點,他們反而會獲得成就感,進而得寸進尺。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做知識的傳遞者,還要密切監控學生的行為表現,對問題的發生要有一定的預見性。然後要以不太引起別人注意的方式處理學生的行為問題,避免其他學生受到幹擾,盡量不要中斷教學的正常進行,尤其是不要頻繁地中斷教學來處理違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