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課堂紀律的理論性指導

課堂紀律是課堂上必須遵守的規則,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的確。進行課堂教學沒有一定的紀律是不行的。試想,如果在課堂上誰想起來就來,想走就走,豈不亂了方寸。

值得我們反思的是,怎樣看待課堂紀律?什麼樣的課堂紀律是好的,什麼樣的是不好的。有一位教師曾經形象地比喻某班級課堂紀律好:“我上課時,掉一根針都能聽見”。此言雖然有些誇張,卻足以證明其課堂上相當安靜,如果教師不講課,就沒有別的聲音了。

課堂上安靜就是紀律好麼,學生們都在做什麼了?教學的本質是交流,是師生之間相互地溝通與對話,是思維的激活、碰撞與交鋒。因此,評價課堂紀律,用是否“安靜”作為標準是顯然不行的。可是,我們確實這樣評價過課堂紀律。以至於時到今天,我們仍然能看到用“安靜”作為指標評價課堂教學的跡象。

一些學校的領導要一圈一圈地巡視、查看課堂紀律;值班學生幹部要一圈一圈地為各個班級的紀律打分;教師下課時也要為任教班級的紀律打個等第。這種對課堂紀律的關注,師生們是不能小視的。學校在“評先評優”的時候,要考慮教師能不能維持安靜的課堂紀律,校長在評價教學秩序的時候,一定不會忘記評講課堂紀律。

課堂紀律對學生的約束力就更大了,在學生成級單的操行評語中,教師用的最多的是一個詞是“努力學習”,接下來的就是“遵守紀律”。如果哪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不盡人意,其檢討書上的詞語就是“交頭接耳”,“做小動作,”違反了課堂紀律。我們不曾認真地注意到:課堂紀律竟被簡單地泛化到了如此地步!

據說,一位學校領導在檢查課堂紀律的時候,聽到了一個教室裏哄堂大笑,這個任課教師就受到了批評,當教師說明原因並進行爭辯時,領導扔下一句話:“那也不能笑這麼大聲”,就走了。

教學是一種活動,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探究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就不能大聲笑麼?師生們的哄堂大笑恰好證明他們進入了教學活動的角色,這樣的課堂也要繩之以“紀”嗎?那麼,如果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動情地哭了呢,是不是又要“嚴肅處理”了;要是為了爭辯,吵了起來,又怎麼辦?新課程注重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這是新課程之所以新的又一個標誌。師生真情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無論是笑,亦或是哭,甚至是吵,都不得用紀律機械地取締。相反,教育者要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促進學生個性的張揚。

那麼,究竟應該怎樣看待課堂紀律呢?那就要看教師在課堂上能否促進學生的發展;那就要看學生是否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那就要看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投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