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朱買臣負薪苦讀

西漢末年,戰亂不休,長安城也不平靜,饑民塞滿了大街小巷,一片淒哀蒼涼的景象。

一隊給京城運糧的軍車,從大街上走過來,車上插的軍旗無力地低垂著。第二排靠左邊的一個押車的伍卒心不在焉地趕著牲口,好像滿腹心事。連年征討匈奴的戰爭,耗盡了民力、財力,望著這淒涼的京城,他心目中已孕育著一篇陳述政事的奏章。

軍糧運到國庫後,他連夜奮筆疾書,第二天來到禁城高高的城門樓下,把奏章交給衛士,希望他們能把奏章轉給皇帝。然而一個小小的伍卒,皇宮的衛士怎能把他放在眼裏,奏章被壓下了,他的希望破滅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個敢以一個普通兵士的身份給皇帝寫信陳述國家大事的人,就是後來被起用為中大夫,做過會稽太守的朱買臣。

朱買臣在上書不成,十分懊喪的時候,碰到了同鄉嚴助。嚴助這時已是侍中大夫,經他的舉薦,皇帝終於召見了朱買臣,並起用他也做了侍中大夫。這時朱買臣已是近50歲的人了。見了詔書,他不由得心如潮湧,潸然淚下。眼前浮現出一生勤學苦讀的艱難生涯。

朱買臣是吳地人。漢朝時的吳地就是現在的江浙一帶。江浙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然而當時土地都集中在大地主手中,百姓還是十分貧困。朱買臣祖上本來有點產業,可是到了他這一代卻所剩無幾了。他又不善於經營產業,所以不到幾年時間就成了赤貧戶。朱買臣走到這一步也隻好打柴去賣,勉強維持生活。雖然身為樵夫,可他卻喜歡讀書,《尚書》、《周易》、《詩經》、《春秋》經常不離手。就是挑柴上市去賣的時候也不忘記讀書,常常是一邊挑著柴禾一邊看書,為這個,妻子還跟他離了婚。離婚以後,家中無人照看,日子過得更艱難了,但是妻子背離,生活多難也沒有磨滅他的意誌。他仍然勤學苦讀,最終成為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