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董遇“三餘”讀書
董遇,字季直,漢代陝西弘農人。漢獻帝興平年間,董遇家鄉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為生活所迫,董遇和他的哥哥隻好遠離家鄉,到處流浪。
為了糊口,他和哥哥成天上山砍柴,以柴換口飯吃,日子過得很艱難,吃上頓沒下頓,更談不上穿好衣服。
雖然日子過得苦,可董遇沒有放棄學習的念頭。每次上山,他都帶著書和本,在砍柴休息的時候,就拿出書來讀,有時還高聲吟誦,他隻要能讀上書,比能吃上飯還高興。他哥哥不理解而埋怨地說:“咱家連肚子都填不飽,哇啦哇啦地讀書有什麼用?”董遇聽了,不惱也不火,他知道哥哥的心意是好的。照樣每天帶書上山學習,哥哥拿他也沒辦法。
日積月累,董遇的學問越來越深,他先後為《老子》作了注釋,並詳盡地研究了《春秋左氏傳》。經過刻苦鑽研,寫成了《朱墨別異》的專論。附近的讀書人聽說他這麼有學問,都紛紛請他講書,他總是和人家講:“先用心讀吧!讀上百把遍再說。”請教的人見他不肯講解,很是失望。他解釋說:“不管什麼書,隻要認真讀上百把遍,邊讀邊琢磨,總會懂得它的意思的。如果還有不懂的地方,再講也不遲呀!”請教的人說:“您說得很有道理,可是我們哪有這麼多的時間呢?”
董遇聽到他們喊叫,沒時間讀書,就搖搖頭反問道:“為什麼不利用‘三餘’來學習呢?”“何為‘三餘’?”有的人向他請教。
董遇解釋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冰天雪地,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裏的空閑時間;夜間,黑咕隆咚,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裏的空閑時間;雨天,遍地泥濘,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如果把這‘三餘’都利用起來,不就可以讀很多書嗎!”
請教的人聽了他的話,很受啟發,一個個非常感激他的教誨,高興地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