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皇甫謐自學自診撰醫著

皇甫謐(215—282)魏晉間醫學家。著有針灸名著——《黃帝三部針灸甲正經》(簡稱《甲正經》)。這部書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專著。它不僅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在世界醫療事業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皇甫謐祖上是東漢的名門望族,後來家道中落,到他這時已十分貧苦。皇甫謐從小父母雙亡,過繼叔父。雖寄人籬下,卻不會料理自己的生活,也不會下地勞動,更不愛讀書,總是終日遊蕩,消磨時光,人們都笑話他是“傻子”。眼看皇甫謐年屆20,還是整天東奔西跑,喧鬧嬉戲,遊蕩無度,叔母心裏非常憂慮。

一天皇甫謐興衝衝地將玩耍時采摘來的野果獻給叔母,不料叔母雙眉緊鎖,長歎一聲道:“靜兒(皇甫謐幼名),難道我長輩指望於你的,就是這些野果嗎?你年紀不小了,為何這麼不知長進,20歲的人了還這麼整天玩耍無度!”

皇甫謐聽了叔母這番話,深受觸動,含著熱淚向叔母發誓,一定要改弦易轍,發憤讀書。

第二天,皇甫謐不再找那些浪子去遊玩,而是扛了一把鋤頭去下地,晚上取出書來讀。但是遊蕩慣了的他,開始很不習慣這種邊耕邊讀的艱苦生活。拿起鋤頭,既不應手,又很勞累;燈下讀書,思想不集中,讀著讀著便睡了。然而,20年來自暴自棄,使自己虛度寶貴青春年華的教訓,又使他精神振作起來。他努力克服懶散習慣,拖著疲勞的身體,苦心研讀經書。無錢買書便到處借書抄閱。越讀,他的視野越開闊,興趣也更加濃厚。

但是光靠自學想取得很大進步,畢竟是有限的。為此,他又向叔父的知交席坦討教。席坦見他很有上進心,便悉心指點。幾年下來,皇甫謐終於成為當地很有點名氣的一位學者。

後來病魔纏住了皇甫謐,這場病改變了他的生活道路,促使他悉心學醫。

42歲的皇甫謐,忽然發現半邊身子發生不停地酸痛,行動不能自由。家裏人趕緊請醫生給他診治。診斷為風痹病,主要由風邪侵襲肌體形成,在當時屬於難症。醫生告訴他古人醫治痹症,常用針灸,以通經脈,調血氣,但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

患風痹症,對皇甫謐是一個沉重打擊。半身不遂,不僅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而且給讀書帶來很大不便。但他是有毅力的人,一麵堅持針灸治療,一麵開始學醫。他讀過諸子百家的典笈,研讀《內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醫書,自然不成問題。為了證實醫書上說的是否有道理,他多次在自己身上試針;有些穴位自己刺不到,就叫家裏人幫助。堅持數年後,病情有所穩定,對研究醫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了。

但是,就在這時,他又遇到一次更為沉重的打擊:因為服一種名叫寒不散的藥,他得了一場大病。寒不散包括五種石性藥物,又稱“五石散”。當時大官僚和讀書人普遍認為,服了這種藥,人可以像金石那樣堅實不朽,以致“心加開朗,體力轉強”,甚至可以長壽成仙。實際上,這是一種有毒的東西,服後有的舌縮入喉,有的痛瘡陷背,長服會送掉性命。皇甫謐原來半身不遂,加上新的病魔折磨,一度意誌消沉,準備自殺了事。最後,還是研讀醫學的責任心,使他打消了這個念頭。

皇甫謐隨著學識不斷增長,聲望也越來越大。極有權勢的相國司馬昭,親自請他出來當官,他也沒有接受。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後,又屢下詔請他當太子的老師,他還是不答應。他這樣堅決拒絕為官,主要是受疾病的打擊,一心要學醫的緣故。

到了晚年,皇甫謐以全部精力從事醫書著作。他長期患病,主要用針灸醫治,從事這方麵研究花費工夫最多,也最有體驗,為了給後人留下診治的針灸方法,以解除病痛,在病榻上撰寫了留傳古今中外的名著——《甲正經》。

《甲正經》的問世,第一次比較全麵和係統地總結了我國針灸的理論和豐富的經驗,對針灸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書中對人體所有穴位,總共確定了654個,對每個穴位的治療作用,禁忌症,操作方法以及其他必備的知識,也作了詳細介紹。

皇甫謐在書中,又根據病理說明哪種病應針灸,哪種病不宜針,哪種病不宜灸。他指出九種病不宜針刺,如誤用針刺的話,就會導致死亡。又指出四時氣候變化不同,針刺深淺應有區別。凡屬過去對孔穴部位確定有錯誤的,他也一一予以糾正。

《甲正經》這部著作,對我國針灸學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代的針灸學著作都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的。因此,後世一直把這部著作看作是針灸學之祖。至今,有的國際針灸組織,還把這本著作定為確定穴位的參考書,可見它影響之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