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顧歡癡心求學

顧歡,字景怡,南北朝時吳郡鹽官人。

他從小就勤奮好學,6歲那年他撿到幾片殘缺的甲子竹簡,上麵刻有古代數學的計算方法,他像得了寶貝似地拿回家反複研讀,就憑幾片殘缺的甲子簡,他竟然弄通了古代數學《六甲》。

顧歡的家境貧困,世代務農。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民,看到孩子喜歡讀書很高興,一心一意支持顧歡學習。可是像他們這樣的家庭哪裏請得起先生來教書呢?就是送列學館去學習,學費也花不起呀!

村東頭有所學館,學館裏的讀書聲時時刻刻吸引著顧歡。一有空,他就來到學館附近大柳樹底下,遠遠地瞅著教室裏的孩子們聽先生講課,真是羨慕極了。他在大柳樹下一站就是半天。

一天,他想聽聽先生到底講的是什麼,於是便悄悄地來到後窗下,聽得還挺清楚呢!隻聽先生講:“孔夫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求學,如果隻是專門誦習課文,不把事理用心思索,就要昏昧,沒有進步;相反,如果隻是認真思考而不用心學習書本知識,也會腦子裏裝滿了問題而得不到解決。因此既要學習書本知識,又要認真思考問題。”老師講得多明白呀!自己也看過《論語》,可從來也沒有理解得這樣清楚。

從此,顧歡迷上了學館。沒錢進學館學習,就在學館的後窗下偷聽先生講課,一邊聽一邊默記,回去就把先生講的課文默寫下來。他的記憶力特別好,聽過不忘。天長日久,顧歡把《詩經》、《禮記》、《論語》、《孟子》等課文全默寫下來了,而且反複研讀。就這樣,學館裏的學生畢業時,顧歡也畢業了。

顧歡不但學到了很多知識,而且文章也寫得很好了,同時還學會了寫詩,這時顧歡才年僅18歲。

他學習勁頭很高,很勤奮。白天幹活在地頭休息時,馬上拿出書看。回到家裏,每到晚上,家人都睡覺,他仍然刻苦攻讀,勤學不懈。夜晚,家裏無錢買油點燈,他就想辦法“燃糠自照”。

秋收的季節到了,父親讓顧歡去田裏看莊稼,不讓鳥雀糟蹋糧食。在田裏,他聽到柳樹上的黃雀的叫聲是那樣清脆委婉,抬頭仔細看,黃雀有的在樹枝上跳來跳去,有的背負藍天自由自在地飛翔,他看得入了迷,即興做了一篇《黃雀賦》。這時成群的黃雀正盡情地啄食地裏的麥子,他一點兒也沒有覺察到。等他作完了詩,想起了還有看莊稼的任務時,麥田裏的麥子已有不少已經成了麥稈了。他頹喪地回到家裏,把事情的經過對父親說了,父親氣得拿起燒火棍要揍他,然而當他看了顧歡寫的《黃雀賦》之後,又轉怒為喜。

不久,父母相繼去世,顧歡的生活更艱苦了,然而他讀書也更勤奮了。他的學問越來越淵博,遠近聞名。後來他在天台山設學館教學,聞名來求學的人很多。

當了先生之後,每當他打開書本準備給學生們講課的時候,他就想起了童年在學館窗外偷聽先生講課的情形,也想起了那位到現在也叫不出名字,然而卻給了自己那麼多知識的先生。那位先生的沉穩鏗鏘的語句,似乎還在他耳畔回蕩。於是他就把整個身心沉浸在書本裏,也像那位老師一樣語調鏗鏘地給學生們講學。但每當講到《詩經》《廢蓼》篇時,他就想起早亡的父母,想起自己孤獨的少年時代。講著,講著,便哽咽著講不下去了。於是,用書本掩著臉哭泣起來。從此,學生們都不讓他講《廢蓼》一章。

顧歡在自學的同時,還拜名人為師,他的學問越來越淵博,終於成了著名的學者,著有《三名論》等書,為後世學者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