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玄奘曆盡艱險取佛經

玄奘,俗名陳褘,洛州緱(ɡōu)縣(河南偃縣)人,唐朝著名高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卓越使者。

玄奘幼年時期,家境十分貧寒,11歲就出家當了和尚。但他勤奮好學,經常到各地聽高僧講學。

玄奘32歲的時候到長安,拜名僧為師,深入鑽研佛教各派經典。一天,天竺國(古印度)一位高僧來到長安講經,介紹天竺的那爛陀寺有位戒賢法師很有學問,對佛教各派學說都有精深研究。玄奘決心去天竺向戒賢法師學習。

玄奘34歲的時候,隻身一人離開長安,去天竺,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到天竺的路途又非常遙遠,艱難險阻數不勝數。但玄奘抱定了舍身求學求法的決心,沒有為艱難困苦嚇倒,隻身一人踏上西進天竺的征途。

一天,玄奘走進了大沙漠,這裏不僅人煙絕跡,就連鳥獸的影子都看不見。走了一天,他感到十分疲勞,就下馬歇息,取下掛在馬鞍上的皮囊想喝口水。不料,一時不小心,皮囊掉到了地上,僅有的一皮囊水全灑在了沙漠裏,他十分懊悔。於是,決定回去取水,撥轉馬頭,向東走了十幾裏路。這時,他想起:出發前立下誓言,不到天竺決不向東後退一步,現在怎能因水而東退呢?!他又立即調轉馬頭,繼續向西北行進。就是在這樣難以忍受的困苦中,走出了沙漠。

玄奘曆盡了千辛萬苦,冒著數次生命的危險,用了四年時間,行程五萬裏,沿途拜訪了十六個國家的名僧求法。終於到了北天竺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

玄奘拜印度著名的佛學大師戒賢法師為師,學習《瑜伽師地論》。戒賢法師雖然年事已高,多年不講經了,可是卻特地為玄奘開講,一連講了十五個月,經過刻苦努力,玄奘很快掌握了天竺佛學的要義。那爛陀寺有僧眾一萬多人。其中通曉經論20部的隻有1000多人,通曉30部經論的隻有500人,通曉50部的連玄奘在內隻有10人。全部通曉的隻有戒賢法師一人。玄奘起早貪黑,刻苦鑽研了五年,終於通曉了全部經論,成了很有學問的佛學大師。

玄奘並沒有就此滿足。他又到印度的其他一些國家繼續學習,學識更加淵博。經過六年的學習後,玄奘又回到了那爛佗寺。戒賢法師叫玄奘主持講席,給全寺僧眾講經。一次,有個婆羅門教徒,寫了40條經文,掛在那爛陀寺門口,高傲地宣稱:“如果有人能破我一條,我甘願把頭砍下來認輸。”幾天過去了,沒有一個人敢和他辯論。這時,戒日王請求玄奘出來駁斥那個異教徒。玄奘叫人把寺院門口所掛的40條經文取下來,請戒賢法師等做見證人,把那個婆羅門教徒駁得啞口無言,隻好低頭認輸,請求履行前言。玄奘笑著說:“佛門弟子是不殺人的。你就留在我身邊做雜務吧。”這個婆羅門教徒高興地順從了玄奘。

公元642年12月,印度的羯若鞠闍國首都女城,舉行了一次規模盛大的佛學學術辯論會。參加會議的有印度十八個國家的國王,熟悉佛教教義的三千多僧人,那爛陀寺的一千多僧人,還有很多其他方麵人士。這是印度文化史上一次有名的盛會。大家一致推舉玄奘為論主(主講人),玄奘在大會上宣講了他的佛學論文,並由人抄寫一本,懸掛在全場門口,供大家討論。會議開了18天,無一人提出疑問。對玄奘都很佩服,公認他是第一流的佛學學者、大師。散會那天,按照印度的傳統,請玄奘騎上裝設華幢的大象遊行一周,表示對他的尊敬。從此,唐僧玄奘的名聲傳遍了印度。

公元645年,50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朝廷和人民都很敬重他。千百年來,玄奘曆盡千辛萬苦,舍身求法的精神,孜孜不倦為中外文化交流獻身的精神,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敬和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