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韓愈百煉出華章
韓愈(768—824),字退之,是我國唐宋八大文學家之首,古文運動的領袖。
韓愈於公元768年出生在河南孟縣一個有學問的家庭裏。他才3歲,父親就死了,由哥哥收養。10歲那年,哥哥被貶官了,他又隨哥嫂流落他鄉。一路上,哥嫂經常給韓愈講故事,希望弟弟將來能夠成才,重振家業。因而講得最多的是古人業績及他們的故事,以激發韓愈的進取心。如周文王坐牢寫了《易經》,左丘明雙目失明寫了《左傳》,屈原被放逐寫了《離騷》,孫臏被削去膝蓋骨寫了《兵法》,司馬遷受了宮刑寫了《史記》等等。當哥哥嫂嫂繪聲繪色地講完這些故事時,對幼年的弟弟說:“人生是短暫的,曆史卻是永存的。你應該把這短暫的一生用在學習上,雖不求顯赫一時,也要有所作為呀!”古人逆境成才的故事和哥嫂的期望,使韓愈很受啟發。“我也要當屈原、當司馬遷……”在他幼小的心裏,一股奮發向上的力量產生了。
他每天早晨公雞一叫就起床,先到院中做一種名叫“八段錦”的體操,活動一下身體,然後回到屋裏讀書。他讀書非常用功。吃飯沒菜,他就拿看書來下飯。在讀書中,每當遇到困難,他總是反複默讀琢磨,或者向當地有學問的人請教,直到弄懂為止,從不退縮,從不淺嚐輒止、一知半解。在學習過程中,他能夠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而不是東學一本,西看一段。這樣他完整地讀了大量的詩書和史書。
隨著時間的流逝,韓愈已經是一個風華正茂和有一定知識的青年了。他決定走出家庭,到社會上去鍛煉成長。
由洛陽到長安學習。一路上,大自然的景致美不勝收:起伏連綿的群山,一望無際的平原,奔騰東去的長江,碧綠無涯的禾苗,使人流連忘返的名勝古跡,一幕幕地映入韓愈的眼簾,為他以後的詩文創作打下了一定的生活基礎。
到了洛陽,他過著清貧的生活。為了博覽群書,他“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為了“將求多能”,他“蚤夜以孜孜”,“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他起早貪黑讀書,有時讀到後半夜才睡覺。嚴冬臘月,他也舍不得生個炭火。硯台裏的墨結成了冰,他就用嘴嗬嗬,等融化後再寫;手凍僵了,搓搓手繼續寫,讀書讀得口幹舌燥,喝口溫茶繼續苦讀揣摩。他除了苦讀、背誦、深思外,還勤奮地做讀書筆記,他讀不同性質的書有不同的筆記法,堅持寫出綱要。
19歲那年,他告別洛陽,來到京都長安。當時長安文壇上,有一個很有名氣的人,叫梁肅。梁肅是主張用先秦、兩漢的散文(習慣上稱古文)形式寫作的一個大作家。韓愈得知後,欣喜若狂,決定登門求教。原來,韓愈在讀書中,早就發現先秦、兩漢的散文,形式自由,語言活潑,有利於表達思想內容。他自然不放過求學的機會。可是,當他頭幾次去拜訪梁肅時,卻未被接見。他毫不灰心,仍然多次去拜訪。後來,他的誠心終於感動了梁肅,梁肅接待了他。打這以後,他在梁肅的指點下,古文的水平提高更快了。
以後,韓愈更加積極地倡導古文運動和從事古文寫作。無論是給皇帝的上書,給親友的書信,還是政論文、傳記、小品文、雜感等,都是按著先秦、兩漢的散文要求,精心撰寫。文章的藝術性很高,雄奇奔放,感情充沛,曲折變化,流暢明快,在文壇上影響極大,因此,大家都愛讀,而且學習他、模仿他的人很多。在他的倡導下,散文蔚然成風,深入人心,韓愈的名字也因此在文壇上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