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泰戈爾用詩歌記錄人生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偉大的印度詩人,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出生在印度加爾各答的一個富有的地主家庭。祖父德瓦爾卡納特·泰戈爾是印度啟蒙運動思想家羅·莫汗·羅易的密友,父親戴本德拉納特·泰戈爾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宗教改革的倡導者。泰戈爾家是當時加爾各答知識界的中心。文化界名流熙來攘往,使泰戈爾從小就感受到文學、音樂和藝術的氣氛。
父親為泰戈爾專門請了各科的著名教師到家裏來教課。在這種全麵和嚴格的教育下,泰戈爾廣泛接觸了各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為他日後的創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哥喬提對泰戈爾有很大的影響。喬提是一個有事業心的愛國者,他為了發展民族航運業,曾用本國船隻與英國輪船公司競爭,結果失敗破產。這件事給了泰戈爾很大的刺激。喬提要求泰戈爾先學好祖國的語言,再去學英語,這使泰戈爾一生可以用優美的孟加拉文創作。
按照父親的意願,1878年,泰戈爾進入倫敦大學學習法律。但是泰戈爾早已醉心於文學,對法律不感興趣。他在大學隻念了三個月,便轉行學習英國文學和西方音樂。他還特別注重了解英國的社會生活。他對莎士比亞的戲劇、雪萊的詩歌、司各特的小說都十分傾慕。他從歐洲的進步文藝中,汲取了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向西方批判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大師們學習了許多寶貴的藝術創作經驗。泰戈爾把這些所學融入到自己所接受的印度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他一生創作的基石。
回國後,泰戈爾陸續創作了詩劇《大自然的報複》,抒情詩《暮歌》、《晨歌》,詩集《嬰兒音樂》、《剛與柔》、《心靈》等。這些作品為泰戈爾帶來了聲譽,被譽為“孟加拉的雪萊”。
從1890年到1901年,泰戈爾奉父親之命到鄉間去管理田產。走出加爾各答狹小的生活圈子,他來到了孟加拉農村的廣闊天地,有機會接觸到廣大下層群眾,並熟悉他們的生活。孟加拉農村的貧困狀況,使泰戈爾觸目驚心;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英國殖民統治者的專橫暴虐,使泰戈爾無法遏製心中的怒火。泰戈爾對那些苦苦掙紮的農民懷有深切的同情,並對農村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探討,企圖尋求解決的方法。
嚴峻的現實和人民的遭遇,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他的多部詩集《黃金船》、《繽紛集》、《碎玉集》、《夢幻集》、《刹那集》、《故事詩集》等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著名的短篇敘事詩《兩畝地》就是揭露封建剝削製度罪惡的傑出代表作。此外,他還寫了《喀布爾人》、《素芭》、《摩訶摩耶》等60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泰戈爾已由表現內心世界轉而反映外部現實生活,在思想和藝術上獲得了質的飛躍。
20世紀初到20年代,是泰戈爾一生中創作的輝煌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爆發時期。泰戈爾毅然投身到民族解放運動的洪流中去,他親自組織群眾集會,領導反英遊行,發表愛國演說。
在參加政治活動的同時,泰戈爾仍在孜孜不倦地進行創作。這一時期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中長篇小說的撰寫上,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小沙子》、《沉船》、《戈拉》和中篇小說《四個人》,這些作品較多地表現出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廣泛反映了印度現實中最迫切的社會問題。這一時期的著名詩篇,以他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集《吉檀迦利》為代表,泰戈爾由此成為蜚聲世界文壇的大文豪。
泰戈爾生命中的最後20年,為印度獨立和世界和平奔走呼號,竭盡全力。他晚年曾先後七次出國訪問,足跡遍及歐、美、非、亞四大洲30餘個國家。他與羅曼·羅蘭、托馬斯·曼、巴比塞、法郎士等著名作家共同發起組織“光明團”,反對戰爭,倡導和平。
泰戈爾晚年的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在許多方麵突破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藩籬,創作出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詩。這些詩歌記錄了他思想轉變的曆程,充滿了對帝國主義的切齒痛恨,摒棄了“非暴力”的局限,轉而號召人民同帝國主義、法西斯強盜鬥爭。泰戈爾晚年詩歌所表現出的進步思想性和戰鬥性,為印度進步文學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1941年,泰戈爾在加爾各答逝世,終年80歲。他為印度人民留下一份異常豐富和寶貴的財富:50多部詩集、20多個劇本、近百篇短篇小說、12部中長篇小說、200多首歌、2500多幅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