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羅曼·羅蘭為名人寫傳勵誌
精通歐洲古典音樂的羅曼·羅蘭,以他天才的靈感與手筆創作出一部描寫音樂家的長篇小說——《約翰·克裏斯朵夫》。這部作品的各個方麵幾乎都滲透了音樂性,仿佛一部氣勢雄壯的交響樂。
作者始終以音樂家的精神狀態來揭示主人公的情感領域和內心世界,人物的性格中滲透著音樂的節奏。小說的主人公約翰·克裏斯朵夫從小就對音樂特別敏感,他是一個極有天賦的孩子,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隻要與他一接觸,就會“全部化為音樂”。這種無所不在的音樂,在克裏斯朵夫的心中都有回響。對他而言,家鄉奔流的萊茵河化為一支悅耳動聽的音樂:“波濤洶湧,急促的節奏又輕快又熱烈地向前衝刺,而多少音樂又跟著那些節奏冒上來,像葡萄藤繞著樹幹扶搖直上:其中有鋼琴清脆的琴音,有淒涼哀怨的提琴,也有纏綿婉轉的長笛……”這是一段典型的描寫,除此之外,小說中滲透的音樂感俯拾皆是,就連自然景物的描繪都帶有“音樂性”。
更令人讚歎不已的是在作品中,羅曼·羅蘭憑借自己對歐洲音樂的深厚素養,插入了許多對音樂作品和音樂家的富於真知灼見的評點文字。通過他的評點,人們可以領略到博大精深的歐洲古典音樂真正魅力之所在,從而開啟人們心中那扇走向音樂殿堂的高雅之門。
因此,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裏斯朵夫》是一部富於獨創性的作品。它被許多評論家稱為“音樂小說”。
羅曼·羅蘭這種別具一格的創造,把音樂與小說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文藝結合在一起,產生無窮的魅力,因為他本人就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一位有名的音樂藝術史家、音樂評論家和音樂傳記作家。這位世界聞名的反戰主義者和進步作家1866年生於法國克拉美西城一個中產者的家庭。羅蘭五六歲時,就從愛好音樂的母親那裏得到對貝多芬的認識,接受了音樂的啟蒙教育。在大學裏,他主要攻讀的是文學和曆史。由於對社會前途的懷疑,青年時代的羅曼·曼蘭是彷徨和痛苦的。22歲時,他寫信給早已蜚聲世界的文壇泰鬥托爾斯泰,訴說自己內心的痛苦,他開始根本沒有期望托爾斯泰會給他這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以任何回音。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久後竟收到了長達幾十頁的托爾斯泰的親筆回信。他鼓勵羅曼·羅蘭為人類崇高的理想而奮鬥,他說:“一切使人們團結的,是善與美;一切使人們分裂的,是惡與醜。”大師的精神令年輕的羅蘭深受鼓舞,在人品上、學識上,羅蘭都看到了人類的典範。
出於對社會的責任感,羅蘭從戲劇入手踏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1894年,一名叫做德雷福斯的猶太籍大尉被誣叛國,判處終身監禁,這引起法國社會的軒然大波。1898年,羅蘭以“聖正義”的筆名發表了第一部劇本《群狼》,旨在為德雷福斯辯護。因為他認識到了戲劇是直接影響群眾的最好手段,既可以針砭時弊,又可以鼓勵行動。於是他寫出了一組以法國大革命為題材的戲劇,合稱為“信仰悲劇”和“革命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