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羅蘭寫了一組名人傳記,如:《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甘地傳》,這是他有感於世風日趨頹靡,把變革現實的希望寄托在英雄偉人身上的表現,暴露了羅蘭思想的局限性。

與此同時,羅蘭投入了長篇小說《約翰·克裏斯朵夫》的創作。這部十卷本的現實主義著作,花費了他20多年的時間,是20世紀文學創作中最偉大的收獲之一。也因為這部小說,羅曼·羅蘭獲得了1913年度法蘭西學士院文學獎金和191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躋身於世界級文學大師的行列。

《約翰·克裏斯朵夫》寫的是一個個人主義反抗者的悲劇。出身低微但富於音樂天才的克裏斯朵夫在童年時代,就顯示出剛正的品質。他敢於反抗故意侮辱他的貴族少爺小姐,不向統治勢力低頭。成為宮廷裏的少年琴師之後,崛起的人格精神使他越來越難以被駕馭,他鄙視豪門,反抗貴族,毫不示弱地頂撞向他耍威風、擺架子的公爵。他秉著正直無畏的品德行走江湖,終於在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中惹下命案,開始亡命天涯。在巴黎,文化界的庸俗、腐化和墮落又和真正的藝術家克裏斯朵夫尖銳地對立起來,使他的反叛性格進一步發展。他不顧一切、橫衝直撞,勇敢地揭露法國上流社會的醜惡,但他卻落得四處碰壁,備受打擊的結局。可這一切絲毫不能消滅他的鬥誌,他在鬥爭中變得更加堅強,精神也更加充沛。然而,盡管他的反抗是堅強而勇敢的,卻並沒有動搖資產階級的社會,更為可悲的是也沒有得到人民大眾的支持,隻是引起少數同他一樣的知識分子的共鳴。孤獨與沮喪伴隨而來,好友奧裏維的死又給他以沉重的精神打擊。最終,萬念俱灰的克裏斯朵夫沉醉於自己創作的清明恬靜的音樂之中,他同現實妥協之後,也成名成家了。他的晚景是在恬淡的心懷中度過的。

前麵已經談到了這部小說的音樂性,有趣的是,從整體上來看,這部小說有著交響樂般宏偉的結構。主人公一生的悲歡離合、是非曲直、成敗得失,猶如交響樂中高低輕重的各種音調,錯綜交織,形成一股旋律的洪流。整部作品的四部分相當於“交響樂的四個樂章”,分序曲、發展、高潮、結尾,氣勢雄渾,渾然一體,堪稱音樂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