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荷魯斯夫(1 / 2)

根據先進宇宙彈簧理論,宇宙空間的形成就是一個膨脹,收縮,再膨脹再收縮,如此反複直到空間徹底穩定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空間的每一次膨脹—收縮都會留下痕跡。通過正確的公式以及恰當的空間分析,可以很清楚的得出宇宙空間的膨脹—收縮次數。而又根據無窮宇宙理論,相同膨脹—收縮次數的宇宙位麵會互相合並,因此每一個宇宙空間的膨脹—收縮的次數都是不相同的。而這也就成為了輪回帝國宇宙管理局給各個位麵宇宙劃分標記的最有效依據。

比如說地球所處的宇宙編號,便是17。這表明該宇宙經過了17次的反複膨脹與收縮之後,才最終歸於穩定。

再一次的根據回歸理論,宇宙收縮膨脹的次數越少,則表明該宇宙的絕對空間越小。而在初始生成能量相同的情況下,一個宇宙的絕對空間越小,則表明該宇宙空間的平均能量值越大。

在不理會以負數開頭的宇宙的情況下,宇宙前用於標記的數字越小或者說越接近於零,則表明該宇宙空間的能量密度越高,該宇宙就更加的適合個體能量體係。而若用來標記的數字越大,則表明該宇宙空間的能量密度越低,該宇宙就更加的適合文明科技體係。

換句話說,宇宙的數值越小,則該宇宙更加的適合個體修真。數值越大,則更加的適合科技發展。

從這個方麵來看,在所有的正號宇宙中,適合個體修真的宇宙其實很少。絕大多數的宇宙都是科技為主流的。當然,如果算上負號宇宙的話,那麼兩者其實還是動態平衡的。

銀輝聯邦及地球等所處的宇宙編號為17,這是一個十分適合科技發展的宇宙位麵。但是適合科技發展,並不意味著完全都是科技體係。在各大超級科技文明向外擴張的過程中,還是發現了不少尚處萌芽狀態的修真文明的。

荷魯斯夫文明便是其中之一。該文明的人們還沒有走出自己的母星,仍然停留在荷魯斯夫星上。不過這個星球上的語言倒是已經形成了統一,雖然仍有語言差別,但至少都屬於一個語係了。

該文明是一個典型的魔法與戰氣文明,該星球生物的特殊構造,使得他們能夠將暗能量與太陽能一同吸入體內。在經過各種複雜的演進與轉變之後,便成為了他們口中的魔法或者戰氣。當然從能量的利用效率上來看,他們對於宇宙源能量的效率實在算不上高,畢竟無論是魔法還是戰氣,都隻不過是源能量的一種轉化與運用罷了。隻不過同樣是轉化運用,都是會有差別的。同那些先發展科技,等到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再直接利用源能量的超級文明相比較。荷魯斯夫星人已經偏到不知道哪裏去了。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在他們自己的語言中,“荷魯斯夫”是“戰神”的意思。對於這種爛大街的名字,高等文明是不會理會的,最多也不過是會心一笑罷了。畢竟在每個文明的爬蟲期,誰沒有過一種“天下地下唯我獨大”的中二病呢?

從以上情況來看,無論是在能量的利用,還是文明的演進方麵。荷魯斯夫文明都算不上好到哪去。然而,在它那長達幾百萬年的文明歲月裏,曾經有前前後後不下幾十撥文明,陸陸續續的對它進行觀察研究,甚至直接綁架該星球的土著人進行解刨。

無它,因為這是一顆在雙恒星條件下自然誕生的文明星。

雙恒星是出了名的不穩定。在一般條件下,除非雙恒星中有一顆超巨型恒星,質量遠超雙星係統的另一顆恒星,這樣較小的恒星軌道變成了類似行星軌道,圍繞大恒星旋轉,不會出現互相纏繞軌道,外圍的行星也就有穩定軌道了。雙星互相纏繞本身重心就不穩定,就算兩顆恒星完全相同質量,互相纏繞軌道也呈規則的圓形,兩顆恒星引力疊加時產生的引力潮汐也足以使外圍行星軌道受影響。

由此可見,在雙恒星條件下誕生的荷魯斯夫文明,如此的受到各大文明關注,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當然,荷魯斯夫的情況與以上所述並不相同。

那兩顆恒星並不是一顆小一顆大,而是兩個恒星大小質量幾乎完全一致。這樣便形成了一個雙心互相圍著中心點旋轉的平衡係統。而荷魯斯夫星球正好繞著這兩顆恒星做“8”字形運動。

荷魯斯夫文明很幸運的在雙恒星條件下誕生了,但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使得它的發展極為緩慢,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幾乎就是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