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1 / 2)

14.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

愛國主義教育是全民教育,廣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點。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中去,特別是要發揮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

愛國主義教育應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去,其中曆史教學擔負著重要任務,愛國主義教育應是貫穿曆史課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中學曆史教學不但要從知識、理論、技能諸方麵培養、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還需要從情感、意誌、素質等方麵為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個堅實基礎。

了解文化傳統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一國的國民對本國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發他的愛國心。”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隻有對祖國悠久的曆史傳統有深刻的了解,才能產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崇敬之情,進而產生對創造祖國燦爛而悠久的文明和現代經濟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熱愛尊敬之情。中華民族的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輩出,群星璀燦,在創造物質財富對人類文明做出卓越貢獻的同時,還創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僅包括了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麵的成就,而且蘊含著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和優良道德;不僅孕育了無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教育家、軍事家,而且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史跡、經典著作,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

通過講授大量豐富的史料,教育學生在祖國優秀的文化寶庫中不斷汲取營養、陶冶情操,進而體驗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及其對整個人類的卓越貢獻,同時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確立學生對祖國的自尊、自信、自強的進取心,學習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並使之發揚光大。

牢記革命傳統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國人民,特別是跨世紀的一代青年,應該知道並牢牢記住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曆史,不忘國恥。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帝國主義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肆無忌憚地撕扯這塊肥沃而又貧窮的土地,鎮壓敢於抗爭的人民,中國人民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可愛的中國被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幾萬萬同胞在水深火熱中呻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難的時刻。一代又一代先進的中國人懷著“振興中華”的豪情,艱難地探索著一條能夠指引中國步入光明的道路。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就開始了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偉大鬥爭。從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到辛亥革命,雖然經過了英勇的鬥爭,還是失敗了。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麵貌才煥然一新。

從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爭到土地革命,從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運用堅強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和英雄的人民軍隊這三大法寶領導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中國人民才最終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當家作主人。

新中國的誕生經曆了怎樣的艱苦卓絕的鬥爭,這是後來人難以體驗到的。它是千萬誌士仁人經曆了無數次曲折磨難用鮮血和生命探索得來的真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中國革命的豐功偉績將永垂史冊。共和國將永遠記住李大釗、楊靖宇、劉胡蘭、董存瑞等無數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先烈們。

在教學中,循著曆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後繼,浴血奮鬥的精神和業績,特別是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建立新中國而英勇奮鬥的崇高精神和光輝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極好的革命傳統和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