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1371—1435)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本姓馬,名三保,是回族人,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今晉寧)。他家世代信奉伊斯蘭教。他父親曾經不遠萬裏到伊斯蘭聖地麥加朝聖。三保小時候,父親經常把朝聖的經曆和外域的風土人情講給他聽,三保聽得津津有味。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入雲南,消滅元朝的殘餘勢力,在兵荒馬亂中,12歲的三保被明兵擄往京城,強行閹割後,送到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府中,當了小太監。當燕王朱棣起兵南下與侄兒建文帝爭奪皇位時,三保已長得身長七尺,膀闊腰圓,他在戰鬥中屢建奇功,表現了出色的組織能力和軍事才能,而深得燕王器重。燕王做了皇帝(明成祖)之後,提拔他為內官監太監,並親筆寫了一個“鄭”字,賜給三保為姓,於是馬三保改名為鄭和。
明朝初年,經過朱元璋三十一年勵精圖治,經濟得到較快的恢複和發展。紡織、陶瓷、造紙、印刷等手工業發展得更快。尤其是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的空前發達。這些都為遠洋貿易提供了條件。另外,明成祖為了宣揚國威,耀兵異域,以示中國富強,決定派遣一支艦隊,遠航西洋,鄭和是皇帝的親信,精通文韜武略,而且他是回族人,又熟悉佛教,西洋各國大多信奉伊斯蘭教或佛教,他自然是率領這支艦隊的最佳人選了。
1405年6月,鄭和率領隨員及士兵27000人,分乘26艘寶船和裝載著貨物、馬匹、淡水的海船,從長江口揚帆出發。他們乘坐的寶船最大的載重千噸以上,可容五百多人乘坐。龐大的船隊,帆檣林立、雄偉壯觀。
鄭和的船隊先後到達占城國(今越南南方)、爪哇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達滿刺加(今馬六甲半島),進入印度洋,抵錫蘭(今斯裏蘭卡),最後到達古裏(今印度西南科澤科德)。船隊每到一處,鄭和都向當地的統治者宣傳明朝對他們的友好態度,贈送禮物,並將隨船帶去的絲綢、瓷器、茶葉等貨物換取當地的土特產。鄭和所帶的27000人中,主要是富有作戰經驗的精兵,鄭和帶大批軍隊出洋,不是為了侵略和掠奪,而是為了防禦海盜的搶掠和某些國家貪婪的統治者的襲擊。1407年,鄭和船隊返航,途經舊港時,與海盜發生激戰。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海盜頭子陳祖義,率大批海盜分乘幾十隻小船,偷偷靠近停泊著的船隊。鄭和已得到愛國商人的密報,早有準備。當海盜自以為得計,偷襲成功,正想登船時,突然一聲炮響,所有寶船燈火通明,響起了戰鼓和喊殺聲,海盜還來不及逃跑,無數明軍已躍向敵船,經過激烈的戰鬥,海盜全部被殲,陳祖義當場被擒。鄭和押著陳祖義,凱旋回國。一些國家的使節也隨船到中國朝見明成祖。1407年7月,鄭和奉命送這些使節回國,航程基本上與第一次相同。
1409年冬,鄭和三下西洋。船隊途經錫蘭時,錫蘭國王亞烈苦奈爾垂涎船上的珍貴貨物,企圖襲擊船隊。他裝出友善的樣子,親自登船邀請鄭和進城休息。鄭和不知是計,登船上岸。走到半路,猛想起人們傳說亞烈苦奈爾貪婪凶殘,便懷疑其中有詐,於是派人返回去瞭望,果然回去的道路已被橫七豎八的大樹堵塞。於是他派人繞道通知守船軍隊準備戰鬥,他估計敵人可能傾巢出動襲擊船隊,城內的守備一定空虛,便率領隨他而來的二千士兵殺奔錫蘭國的都城。亞烈苦奈爾正在做發財夢,來不及反抗就當了俘虜。攻打船隊的敵軍,聽到都城被襲,趕忙回軍救援,半路上遭到明軍的伏擊,死傷大半,其餘四散逃竄。鄭和還朝時,將亞烈苦奈爾押回中國,明成祖赦免了亞烈苦奈爾,把他釋放回國。從此以後,鄭和船隊威名遠揚。
1413年,鄭和四下西洋,最遠到達波斯灣;3年後,他又五下西洋,船隊在馬六甲海峽分為兩隊,其中一支船隊到達非洲大陸的也門、索馬裏、肯尼亞等地。1421年,鄭和又奉命送亞非16國使節回國,六下西洋。
此後,鄭和做了約5年南京守備,1431年,皇帝再次命令年已60的鄭和七下西洋,先後到達亞非17國,1433年夏回國,兩年後,這位卓越的航海家病故。
鄭和七下西洋,前後近30年,航程十萬裏,訪問二十幾個國家,多次戰勝大洋中的驚濤駭浪,表現了中國人民的大無畏的精神,揚我國威,同時也增進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之間的友誼,促進了明朝與東南亞、西亞和非洲北部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至今,很多地方仍用鄭和的名字——三保來命名,如泰國的三保巷、三保廟、三保塔,印度尼西亞的三保壟、三保洞,馬來西亞的三保城、三保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