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寇連材愛國憂民
太監,即宦官,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專門侍奉皇帝及其親屬的被閹的男子,由於得到一些皇帝的寵幸,曆代的太監中出了不少攬權驕縱、欺上壓下、胡作非為的奸臣,為大家所痛恨和唾棄。例如,明朝太監魏忠賢和清朝太監李蓮英,由於做了許多壞事,一直被人們痛罵。但是,太監中也出現過一些正直善良的好人,清朝太監寇連材,由於深明大義,憂國憂民,反對慈禧太後的喪權辱國醜行,就一直被人民所稱頌,實屬鶴立雞群,難能可貴。
寇連材(1868—1896)是北京昌平人,出生在農村,為人耿直,也讀過幾年書。少年時就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由於人口多,家庭生活越來越貧困。他的父親寇士通,因與財主打官司,被財主買通官府倒打一耙,慘遭失敗,在絕望之中含恨死去。這時寇連材剛二十三歲,家裏生活已經難以維持。走投無路之際,跑到北京尋找出路,經一個太監介紹,被閹後進了清朝皇宮,為慈禧太後梳頭。由於他聰明能幹,做事精細謹慎,頗得慈禧喜愛,待遇十分優厚,生活是大大好轉了。
當時光緒名義上是清朝皇帝,實際上處處受到慈禧控製,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慈禧對寇連材十分信任,派他到光緒那裏去當差,侍奉皇上,其實慈禧要他監視光緒的言論行動。寇連材從小就有正義感,對慈禧大權獨攬,賣國求榮的可恥行為很不滿意,同情光緒的不幸處境,支持光緒希望維新變法的想法,所以,他不僅不把光緒的言行密報慈禧,反而常將慈禧胡作非為的事情告訴光緒。後來,寇連材又奉命回到慈禧的身邊當差,進一步看到了慈禧的種種醜惡行為,心中更加不滿,幾次向慈禧勸諫,遭到嗬斥,這使寇連材更加憂心如焚。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連連敗績,慈禧卑躬屈膝,命清政府與日本在1895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的主權進一步落到了日本侵略者手裏。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反對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提倡變法維新,得到光緒皇帝支持。以慈禧為首的頑固保守派卻不肯刷新政治,一味搜刮和向外國舉債,以交付賠款和供自己享樂。寇連材進一步看清了國家處於內憂外患夾擊的危急之中。強烈的愛國心驅使他下決心向慈禧以死進諫。光緒二十二年(1896)二月初十早上,他跪在慈禧床前哭泣,驚醒了西太後。慈禧大怒,問他為什麼哭,寇連材流著淚說:“國家已如此危險,老佛爺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該為自己想想,怎麼還忍心玩耍,不怕發生變亂嗎?”慈禧以為他在胡言亂語,把他罵了出去。
口諫不成,寇連材下決心書諫。他請了五天假,回到家鄉與親人們訣別,並拿出中記事冊一本,交給小弟弟保存。回到宮裏後,他把平時的積蓄都分給了小太監們。在二月十五日,把他早已寫好的奏折交給慈禧太後。這個奏折共有十條內容,其中包括:請太後不要攬政權,歸政於光緒;不要修圓明園幽禁光緒;批評慈禧不顧京師特大水災,擅自動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以致海防空虛引來日本人侵略;應贖回被日本占領的台灣,寧可賠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專用阿諛奉承之人;皇帝沒有後嗣,請擇天下之賢者立為皇太子;……這些內容,充滿憂國憂民之情,條條切中時弊。都是當時許多人決不敢說的話。寇連材居然寫進奏折直接送給慈禧,可見他抱定了一死的決心。
慈禧看過奏折,立刻暴怒,把寇連材叫來責問。慈禧起先懷疑奏折是寇連材受別人指使寫的,寇連材光明磊落地說是他自己寫的,與別人無關。慈禧還不相信,聽他背一遍,寇連材果然從頭至尾背了一遍。慈禧沒有想到寇連材會寫出這樣一個直接指責自己的折子,不禁怒火中燒,以“內監言事者斬”的朝例,加上“私通宮外,泄露宮內事”的罪名,下令把寇連材交刑部立即正法,別人求情也不聽。
二月十七日,寇連材被押到北京菜市口刑場處決。臨刑前,寇連材神色鎮靜,整了整衣冠和襟領,朝宮殿拜了九拜,又向遠方的父母叩了頭,坦然地說:“如此足千古了!”圍觀的群眾無不為寇連材愛國憂民、舍生取義的壯烈行動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