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教育的方式上應盡力擯棄傳統的灌輸式而采取啟發分析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傳統的德育強調青少年接受自上而下的教育,強調接受現成的觀點和經驗,忽視了青少年自己的選擇。
事實證明這種德育模式是失敗的。尊重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教育的基礎,也是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前提。隻有通過教學讓學生自己獨立作出選擇,並對其所做的選擇進行理性的思考,他才能對他所做的事負起責任來。
再次,應注意責任感的層次與交叉。由於初中生和高中生在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上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在對他們進行責任感的教育時,應考慮這一差別的客觀存在,進行分層次的責任感教育。
對初中生應主要引導他們關愛自己、關愛生命,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幫助他們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心理品質,引導他們關心班級、家庭和學校,懂得權利與義務相統一,關心環境並為保護環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對於高中生,除進一步加強上述的一些基本要求外,應著重引導他們關注國家和國際的一些重大政治經濟問題。如市場經濟的秩序問題、誠信問題、農業、國企問題、腐敗問題以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問題等等。當然,教師自己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這樣才能起模範和表率作用。
(2)應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研究性學習課程等途徑,讓學生積極參與實踐,以達到知與行的統一。社會責任感的教育不能也不應等同於一般的文化知識教育,否則就會脫離生活實際,流於空洞和無力。
課外活動的形式可以是社會調查、舉辦講座、辦板報、組織競賽等。通過活動讓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知識有足夠的了解,開闊他們的視野,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和選擇,初步樹立責任感,然後引導他們在行動中增強責任感。
如對於環境問題,除了教材上的知識以外,還可通過舉辦相關的環保講座,圖片展,讓他們去調查身邊的環境問題等,通過這些親身的體驗樹立他們對環境問題的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然後可組織學生去宣傳環保,在生活中注意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收集廢舊電池,減卡救樹,多用手帕少用麵巾紙等,讓他們具體地把環境意識化為環境行為,這樣取得的效果比單純的強製指令要好得多。
現在高一、高二開設有研究性學習這一課程,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課題如入世對我國國民經濟(國企、農業等)的影響、發票與稅收、水資源的利用、“9·11”事件對國際政治經濟的影響等,讓學生自己去研究,發現問題並提出措施去解決問題,激起他們擔當責任的勇氣和胸懷天下的責任意識。
(3)政治教師要積極配合學校和班級的日常管理,並圍繞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的建議以更好地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建議學校和班級把有無責任心作為評優的標準之一,以敦促全體學生樹立並增強責任感。
當然,培養社會責任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指望一蹴而就。同時,它也是個係統工程,僅僅依靠政治教師和政治課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通過我們的努力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有責任心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