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政治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指導(1 / 2)

12.政治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指導

責任是一個人份內應做的事,應盡的義務。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都要對社會承擔相應的使命、職責和義務。社會責任感就是人們對社會責任的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和崇高的道德情感,是作為享有獨立人格的社會成員對其社會責任的一種態度和心向。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正是以每個人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為基點的。今天的社會飛速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而責任感則是健康人格的核心,是高素質人格的保證與動力,是一個人日後能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

但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因為缺乏社會責任感而導致的不良現象似乎比比皆是:政治權力領域的貪汙腐敗、社會經濟領域中假冒偽劣的泛濫與信用危機、道德倫理領域的見死不救、環境的日益惡化以及一些嚴重的經濟犯罪和刑事犯罪等等。而在我們的中學生身上,同樣也出現了因社會責任感的參差不齊甚至欠缺而導致的不良現象:做事、學習缺乏認真負責的態度,自私、懦弱、冷漠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對集體活動和公益事業缺乏必要的熱情,在愛護公共財物、保護環境等方麵做得很不夠,傷害他人以及自我傷害事件時有發生等等不一而足。

這裏固然有社會和家庭的因素,但我們的教育和教育者也難辭其咎:長期以來,以分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導致我們對學生的評價片麵化,根本就沒有重視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在我們的德育和日常管理中,一些責任的要求又過於理想化、成人化,而且在教育的手段上又往往是灌輸式,學生被動接受的多,主動接受的少。而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同樣也被分數所“俘虜”,忽視了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因此,對正處於社會責任感形成的關鍵時期的中學生加強這方麵的教育迫在眉睫,而作為德育的重要渠道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自然義不容辭。

事實上,在《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裏麵(不論是高中還是初中),都明確規定了要樹立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隻是長期以來,我們注重的都是知識點的教學,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這一重要目標。

現在很多學生學習困難,並不是智力因素造成,而是非智力因素在作怪,不是“我要學”,而是“要我學”。對於政治學科更是如此。心理學認為:責任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廣義的、概括的、長遠的動機,在長時間內起作用,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意義。一旦我們通過教學和其它活動,激發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意識到學習的客觀必要性時,就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所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僅是德育目標的要求,也是實現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要求。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加以努力:

(1)應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通過知識點的教學和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的教學,引導學生運用曆史的、辯證的方法,分析有關的社會政治、經濟現象,思考世界觀、人生觀方麵的問題,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初步樹立社會責任感。

教師應首先在備課中挖掘社會責任感與教材及熱點的結合點、切入點。

如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市場經濟秩序問題,稅收問題,選舉問題,權力監督問題,權利與義務,人生觀、價值觀問題等等,都是進行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很好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