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提高對策

社會責任感作為一種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個享有獨立人格的社會成員對自己應該對國家、集體以及他人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的態度。社會責任感,是對國家、民族命運的自覺意識和憂患意識,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然而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趨於淡化,一些大學生偏重個人利益而忽視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一些大學生的言行與時代的要求背道而馳,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不相符。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對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教師是國民素質教育的奠基人;是幼兒人格的塑造者;是幼兒心理衛生的保健者;是幼兒教育科學的研究者。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工作後麵對的是天真無邪的孩子,他們的一言一行就如同在空白的畫布上塗鴉。教育是自我教育的延伸,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將直接影響到孩子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建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如何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成為德育工作的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本文針對當代大學生責任感淡化的不容樂觀的現狀,分析了大學生責任感淡化的原因,總結和探討了學前教育專業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麵的經驗、方法及有待加強的地方。

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化的主要表現

(1)自我責任感弱化。自我責任感弱化主要表現在有些大學生對自己的前途不負責,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和生命不當回事。通宵上網打遊戲、看電影、閑聊等等,完全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

(2)家庭責任感弱化。很多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隻考慮自己,不考慮家人;隻求權利,不盡義務。在家裏就像太上皇,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3)社會公德責任感弱化。社會公德,簡單說,就是在社會生活中以德待人,以德律己,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然而很多大學生做不到這一點。教室裏的牆壁上、課桌上,甚至衛生間的門欄上,都可以看見大學生們的“塗鴉”;寢室裏,有的同學根本不顧他人感受,常常高聲喧嘩到深夜,或是煲電話粥到深夜。

(4)對他人責任感弱化。有的大學生把感情當兒戲,輕易傷害他人,對愛情不負責任;老師布置的作業不認真去做,敷衍了事,對老師不負責;輕易答應同學事情而不做,對同學不負責任;受點挫折就輕易選擇自殺,對父母、社會不負責任。

(5)自我意識高於一切。個人自我意識凸顯,缺乏整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注重個人價值,漠視社會價值。重視個人理想,缺乏社會理想和主人翁精神。隻考慮個人的興趣愛好,忘卻了自己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還應對社會、集體、國家乃至我們生存的環境盡一份責任;對索取、自由、權利樂此不疲,而對奉獻、義務、責任卻頗感不適。

(6)功利主義太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們必然從自身的利益需求出發選擇自己的行為,一些大學生認為唯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唯一實際的,做任何事情都要經濟回報。在行為方式上追求實惠,重物質實惠而輕理想目標。

(7)道德責任認知與行為不統一。大學生應該在公共汽車上給老、弱、病、殘者讓座;大學期間要認真學習、不虛度光陰;考試不作弊、不弄虛作假。但學生中真正做到的比率下降。道德責任認知水平與行為表現不相統一、不協調。

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化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會有這些不良傾向,是學校教育、家庭氛圍、社會環境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1)學校教育。社會責任教育不到位,學校始終將智力發展作為人才培養的唯一目的,學生的人格在不平衡的教育下變得扭曲和殘缺;教育方式方法簡單,重灌輸,輕引導,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的受動者,從根本上剝奪了學生自由決定和自由創造的權利,學生喪失了主體性。而社會責任是主體自由選擇的結果,在本質上是自律的,是道德主體性的高度體現,是隨主體性的發展而日生日成。

(2)家庭教育。家人的溺愛和過度包容、父母離異或感情不和等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對大學生的人格發展造成消極影響。一些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心呈現“超重”的趨勢,他們承擔了過多的責任,包辦所有家務勞動,子女卻相應地出現了責任“失重”現象,把本該由自己承擔的責任推給父母,一些獨生子女更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習慣於接受而不懂得付出。這樣的孩子自幼就很少有回報他人的意識,長大後更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我負責、對他人、對社會盡責的精神。因此可以說,當前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不強,與其家庭沒有從小對他們進行責任感教育不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