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時,他們發現,在一個火堆旁,有兩個負責巡邏的士兵正在取暖,便悄悄分別繞到背後,一舉將其捉住,拖入一片樹林中,詢問敵情。他們了解到:這次金軍南下,計十萬人馬,兵分兩路;他們這一路,是三萬人,主攻延安府。這次先到的,是金軍騎兵偵察隊,共三十六人,分住在兩個帳篷和一個窯洞內,頭領們住在窯洞內。

李世輔和張琦摸清敵情後,一刀一個,將這兩個金兵殺死,爾後兩人一合計,決定潛入窯洞,消滅他們的頭領,挫挫金軍的銳氣。

他們來到窯洞,見洞門已經封死,便縱身翻上窯頂,見窯頂有個口徑很大的出氣孔,一束燈光從窯底射了出來。他們就著燈光往窯底一瞧,有一架木梯橫倒在地上,他們明白,敵人是用梯子下到窯洞的。李世輔和張琦互相一望,意已明白。兩人解下腿上的綁帶,接在一起,由張琦拉住上端,李世輔則抓住另一端,口銜青鋒劍,慢慢沉向窯洞底部。當離洞底尚有一丈高的地方,綁帶不夠用了,小世輔被吊在洞中。怎麼辦?李世輔側耳往洞底一聽,聽到了敵人熟睡的鼾聲,不禁竊喜,遂提氣在胸,一展輕功,便一點聲息沒有地落到洞底。接著,他用雙目往洞中一掃,見有十餘名金兵,雖然熟睡,但衣帶未解,戈不離身,有隨時準備戰鬥之勢。世輔心想,如果動刀相殺,必然一呼而起,自己難以抵擋,說不定還會喪命。隻見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忽地將燈吹滅,大喊一聲:“繳槍不殺!”而自己則將身子緊緊地貼在牆壁上,一聲不吭。頓時,洞中一片黑暗,金兵分不清誰是自己人,誰是宋軍,便互相廝殺起來。不到半個時辰,洞內重又恢複寂靜。小世輔點火一看,見金兵全部死在血泊中,細一清點,共有十七人。

李世輔立起梯子,爬到洞外。為怕金兵追趕,他和張琦又來到了馬棚,除牽出兩匹馬備用之外,又揮劍舉刀,把其他馬的馬蹄全部削去,然後飛身上馬,奔馳而去。當金兵發現後,欲騎馬相追時,卻見一匹匹戰馬早已盡失馬蹄倒在地上,隻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遠去。

這次偵探成功,不僅大大鼓舞了眾將士的抗金士氣,而且根據敵情,製定了切實可行的作戰方案,最後擊退了金軍的進攻,迫使金軍繞道而行。

戰鬥結束,李世輔被提拔為承位使。於是,李世輔的名字也隨著他夜探敵營殺金兵的故事廣為傳播開來。

北宋滅亡後,延安府落入金軍之手。金軍欣賞李世輔的才華,逼他任同州知府。他假裝同意,伺機南歸。公元1139年,他見時機已到,想生擒金帥撒裏曷南歸,不料形跡敗露,未能成功,全家遇害,遂隻身逃往西夏。西夏王欽佩他智勇,任他為延安招撫使,領兵攻陝西。恰在這時,宋金議和,金同意將陝西歸還南宋,李世輔乘機又回到南宋。宋高宗念他對祖國一片忠心,為他賜名顯忠。

李顯忠回歸宋朝後,多次上書,要求收複失地。並奉張浚之命,渡淮北伐,收複了不少失地,戰功顯赫,升為殿前都指揮使。

公元1178年,李顯忠病卒,終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