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1989年秋,當任國強挑起籌建上海市重點工程——上海金陽腈綸廠的重擔後,他不僅參與建廠的全過程,還不畏艱難,銳意創新,致力於金陽廠硬件和軟件的國產化。
腈綸生產裝置中有一個關鍵設備叫聚合釜,形狀像個巨型熱水瓶。生產腈綸的原料丙烯腈,就是在這個聚合釜中,經過化學反應,聚合成顆粒,再經後加工而產出腈綸纖維。過去這一關鍵設備我國不會製造,必須依靠引進。任國強在大學研究生院時,已開始把研究的目光投向聚合釜。他曾經先後參加研製供實驗和中試驗證用的兩個聚合釜,容量分別為1立升和400立升。如今,他要擴大容量,實現這一關鍵設備的國產化。
聚合釜的容量和質量狀況,直接關係到腈綸生產的產量大小與質量優劣。而擴大容量,絕不是件容易的事。容量越大,設計製作的難度也就越高。為解決製作這種加大容量聚合釜的特殊材料,和減少釜內結疤等高難課題,任國強和同事們一起多方考察,數十次地反複試驗。
任國強從事的是腈綸化纖的高科技領域,卻進行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單調乏味的實驗操作。實驗中,他在高倍電子顯微鏡下,在拍成底片放大的熒屏前,仔細觀察著釜內丙烯腈聚合成的微小顆粒。這些高分子性能的微小顆粒關係著產品的優劣。他總是從早到晚一連十幾個小時,不停地注視、察看著成千上萬顆微粒的狀態,並作出細致入微的統計。強烈的化工有毒氣味熏得他頭昏腦漲,兩眼酸痛,流淚不止。這一切困難與障礙並沒有阻擋他前進的步伐。
就這樣,任國強終於掌握了聚合釜的放大技術,攻克了聚合釜特殊材質的難關,並開發出樹脂分子篩除雜新工藝,成功地研製出第一台國產72立方米聚合釜,應用於金陽腈綸廠的擴容改造,打破了這一製造領域外國人一統天下的局麵。
此後,任國強又在年產66萬噸腈綸改造工程中,創建了容量為83立方米的聚合釜。這一次擴大容量,又傾注了他無數的心血與艱辛。
任國強還在多年潛心研究的基礎上,一舉攻下了腈綸生產工藝軟件包的科技高地,為國產腈綸大工業生產鑄造了“靈魂”。從此,我國腈綸工業生產的成套技術實現了全麵國產化。
2001年8月1日,由任國強掛帥的上海石化四期工程重點項目——年產66萬噸腈綸改造工程勝利建成投產。這項工程創造了國內單線生產能力最大、建設投資最省、成套技術國產化的奇跡。從此,上海石化腈綸部躋身世界腈綸三強的行列,成為國內同行的“龍頭老大”。
任國強如今是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這位被譽為“腈綸少帥”的青年化纖專家,為我國腈綸工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之功,並在繼續為之作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