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緊張的,每天的課程都排得滿滿的。除學習之外,鄧亞萍每周還要三次往返幾十裏路到國家隊訓練基地進行訓練,疲勞程度可想而知。
“雖然都是一個‘苦’字,但此時的我卻有不一樣的感受:以前當運動員,訓練累得實在動不了,隻要一聽到加油聲,一咬牙,挺過來了;遇到了難題、關坎,教練一點撥,通了;比賽遇到困難,觀眾一陣吼聲,勁頭上來了,轉危為安。但讀書呢,常常要一個人孤零零麵壁苦思,那種清苦、孤獨是另一種折磨,沒意誌、沒恒心是堅持不下去的。”
為了更快地掌握英語,幾位英語老師建議鄧亞萍到國外去學習一段時間,在他們的熱心幫助下,經清華大學和國家體育總局批準,1998年初,剛在清華讀了幾個月的鄧亞萍作為交換生被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突擊英語。
“剛到劍橋的那段時間,我雖然比較刻苦,效果卻不明顯。我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語言基礎還相當薄弱,要想在劍橋這個精英雲集的學府裏站得住、學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拚搏。做學問與體育訓練一樣,沒有任何捷徑可尋,更不會有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兒,一切靠自己去拚去搏吧。”為了趕功課,鄧亞萍起早貪黑,每天隻睡幾小時。
2001年,“我終於戴上了學士帽,在畢業典禮上,我用流利的英語向老師致詞。”
2002年12月,她如願獲得碩士學位。薩馬蘭奇先生稱讚她“擁有了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至此,從1997年進入清華大學起,鄧亞萍已在校園度過了近6個春秋,並將自己當年的小學“學曆”變為研究生學曆。鄧亞萍坦言,從運動員到學生,尤其是一個留學生,她付出的努力並不亞於打球。“從對英語一竅不通到熟練地用英語與教授交流,從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國,從開始時的迷茫到後來的迎接挑戰,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
其間,她還為中國北京2008年舉辦奧運會作著貢獻。
2001年7月13日,鄧亞萍用流利的英語向國際奧委會委員呼籲:請給中國運動員一個機會,讓我們做一次奧運會的東道主!
2002年鄧亞萍在國際奧委會道德委員會以及運動和環境委員會兩個委員會擔任職務。
2003年,正在劍橋攻讀博士的鄧亞萍又回來了,成為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的一名工作人員。
“有人可能覺得我這是自討苦吃,甚至有人說你的榮譽多得一大把,不攻讀什麼學位,後半生照樣可以過得不錯,即使讀學位也不必那麼辛苦,甚至不妨找個‘槍手’代筆寫論文。但我讀書上大學可不是為了‘鍍金’,我上學隻是要圓自己的讀書之夢。我從自己與外國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識缺乏、交流不暢。盡管基礎差,我不想投機取巧走捷徑,更不要說我就讀的清華、劍橋等國際知名大學治學嚴謹,容不得弄虛作假!”
可以相信,鄧亞萍幹什麼都會是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