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乒乓精靈

在當今中國熠熠生輝的乒壇上,有許多顆耀眼的明星,但有一顆星卻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鄧亞萍。她那種底下刻苦訓練、自強不息,場上一往無前、有我無敵的進取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而他們退役後刻苦求學,辛勤工作更值得我們敬佩。

鄧亞萍是乒乓球曆史上最偉大的女子選手。她5歲起就隨父親學打球,因為個子太矮被河南省隊排除在外,隻好進入鄭州市隊。10歲時,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後加盟河南省隊,直到1988年進入國家隊,這中間經曆了多少坎坷、挫折,不是常人能夠想象到的。

鄧亞萍先天條件不好是人所共見的,腰圓、身矮、臂短、腿粗,哪一個教練在選才時也一定不會看中她的。在進入國家隊前,她已經多次在各種比賽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國家隊仍然對她的條件不予認可,專門為她是否可以進入國家隊問題召開的三次專門會議也未能統一意見。還是當時的女乒教練張燮林慧眼識才,力拔鄧亞萍,才使她有了後來的輝煌。

鄧亞萍在解釋自己為什麼打球時敢打敢拚,全力爭勝,因為她感到“總是站在懸崖邊上”,其實,更因為她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所以才有賽場上的虎虎生氣,並使她終於成為乒壇一代雄傑。先後獲得14次世界冠軍頭銜;在乒壇世界排名連續8年保持第一,成為唯一蟬聯奧運會乒乓球金牌的運動員,並獲得4枚奧運會金牌。

輝煌的成績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她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敬仰和愛戴,特別是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和她成了忘年交,多次親自出席她的比賽並為她頒獎,她為中國人民爭了光。

“臨近退役時,我便開始設計自己將來的路,有人認為運動員隻能在自己熟悉的運動項目中繼續工作,而我就是要證明:運動員不僅能夠打好比賽,同時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當運動員了,我的新起點也就開始了。”鄧亞萍說。

1997年退役進入清華大學,2001年拿下學士學位,同年9月進入英國諾丁漢大學,2002年12月,獲碩士學位,同年進入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鄧亞萍用求學路上一路奮鬥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世界冠軍求學的懸梁歲月……

亞特蘭大奧運會結束後,鄧亞萍以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身份初進清華時,她的英文幾乎是一張白紙,既沒有英文的底子,更別說有口語交流的能力。

“懷著興奮而又忐忑的心情邁進清華大學。老師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寫出26個英文字母看看。我費了一陣心思總算寫了出來,看著一會兒大寫、一會兒小寫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師,就這個樣子了。但請老師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課時老師的講述對我而言無異於天書,我隻能盡力一字不漏地聽著、記著,回到宿舍,再一點點翻字典,一點點硬啃硬記。我給自己製定了學習計劃:一切從零開始,堅持三個第一——從課本第一頁學起,從第一個字母、第一個單詞背起;一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每天5點準時起床,讀音標、背單詞、練聽力,直到正式上課;晚上整理講義,溫習功課,直到深夜12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