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學術成就如此之高,他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呢?楊振寧總結了他的治學經驗,通過著文、講學,帶給人們十分有益的啟示。

首先,楊振寧認為,做研究工作要有主見,對所研究的問題要保持一種開放的想法。也就是說,要考慮問題的方方麵麵,考慮一切可能性,不能被書本、權威和已有結論牽著鼻子走。他認為,物理學中所追求的,應該是新的、活的東西,要多注意新的發展,多注意最初的現象。有時為了不被現成的結論所束縛,對有些問題的研究,還要從頭做起:暫時先不看別人的文章,待獨立研究一段時間後,再去看看自己和別人的思路有何不同。

其次,楊振寧認為,做研究工作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認為,愛憎決定風格,而風格又決定貢獻大小。他比較喜歡愛因斯坦、狄拉克和費米的風格。這種風格,具有把一個物理概念、一種理論結構或一個物理現象的本質是煉出來的能力,並且能用簡潔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從而能準確地把握其精髓。楊振寧的研究風格也是如此。正是在這種風格的基礎上,才發展出規範場理論。

第三,楊振寧認為,要發揮自己的特長,注意揚長避短。一方麵對自己的能力要有自信,堅信研究目標能夠實現,並為之不懈追求;另一方麵,也要適當估計自己的能力,不能死鑽牛角尖。他說:“假如你做一件事情做得很苦,我想也許值得考慮不要這個東西了,去另外想別的東西。一個學問的前沿方向是很多的,有許多有生氣的方向。最好走向這些有生氣的方向。牛角尖不是絕對不可以鑽,但是必須保持主動性,保持見機而退的能力和勇氣。”這裏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楊振寧出國之初,本想從實驗物理學發展,但他的動手能力實在欠佳,以致流傳著“凡是有爆炸的地方一定有楊振寧”的笑話。後來,氫彈之父泰勒勸他改向理論物理學發展。這一改變,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人們都說,他轉向理論物理,是理論物理的幸運;有的朋友也戲言,他“見孬就收”,也是實驗物理的幸運。

第四,楊振寧認為,要有廣泛的興趣,要最大限度地擴展自己的知識麵。由於各科之間知識的滲適性日益加深,他主張采用“滲透性學習法”。在研究工作中,要抓住由滲透、聯想所產生的創造火花,並努力把它發展成創造的支柱。

以上是楊振寧的治學經驗談。除此之外,楊振寧還把他的成功,歸結為中西文化的結合。他認為,中國文化注重演繹法,即從一定的數學表達式,推演出相應的物理結構或結論;而西方文化注重歸納法,即從物理現象、事實中,引導出相應的數學表達式。楊振寧同時接受中西兩種教育,不同方式的思想訓練,使他受益匪淺。他提出規範場理論,最初思路是想把麥克斯韋方程推廣到新的領域,這是演繹去的成功範例。而他突破宇稱守恒定律的局限,則來源於對物理現象、事實的歸納,這又是歸納法的生動事例。

當然,楊振寧的成功,還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比如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他父親楊武之,是清華大學著名的數學教授,也是他學術方麵最早的引路人。他母親羅孟華,是一個善於在幼兒心田上播撒智慧種子的母親。至於他的學校教育,可以說奠定他學術基礎的,是清華大學。這是清華人,乃至全體中國人引為自豪的。

由於楊振寧的科學成就,也由於他對新中國教育、科學諸多方麵的貢獻,中國有關方麵,將紫金山天文台1975年11月26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2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楊振寧星”,並已得到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的正式批準。“楊振寧星”將在浩瀚的宇宙中永遠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