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婚後家庭關係(3 / 3)

接著上一個比喻來說,我們大致可以歸納以下幾點:

1. 婆婆不是你親媽,不要指望她對你比對自己的孩子更好。

2. 不要試圖挑戰婆婆和丈夫的關係,他們的關係肯定比你要緊密,挑戰的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

3. 對婆婆要尊重、孝敬,如同對師長一樣,同時你要明白,師長也有錯的時候,如果需要指出婆婆的錯誤,試著想想你該如何指出師長的錯誤,並按同樣的方式對婆婆。

4. 自己的事自己完成,如果婆婆幫助你,要表達感激。

5. 婆婆自身也有矛盾心理存在,盡量去理解人性而不是非黑即白,引導雙方關係正向發展,而不是總試圖擴大矛盾衝突。

此外,其實我還想說一點,一般來說,對婆婆的不滿,一般都來自於原生家庭母女關係的缺憾或溺愛。

農村婆婆與城市媳婦

在最早的時候,人們是小群落生存的,因為交通工具的限製,難以跋山涉水,所以沒有辦法到很遠的地方生活,人們在一個很小的地方寄居,這樣的村落不會有太多人,人與人之間是用大腦進行記憶的,通過人情往來的方式來相處和製衡。

比如說我今天給你提了兩隻雞,明天你給我送來兩隻鴨。這個時候人都是靠大腦記憶。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出現交通工具,出現貨幣,人的活動領域不斷擴大,可供兌換的方式逐漸增多。

這個時候我給了你兩隻雞,你可能在很遠的地方,沒辦法明天給我送來兩隻鴨,而且我可能也記不住。這個時候就可以用貨幣來進行計算。

貨幣就是一種債權。我今天為社會付出了多少,是對社會的放債,也就是社會欠自己多少。

以前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易,現在是人與社會的交易,人把錢給社會,社會再把東西給我,我要付出什麼東西的時候,是我麵對社會付出,而社會給我錢(報酬)。

農村是人情往來,大地方是貨幣往來,兩種地方的人們心裏默認的交易方式是不一樣的。

農村的婆婆最需要的是人情的肯定,婆婆做了很多事情,付出了很多,她就希望得到媳婦的肯定,就像她在農村一樣,十裏八鄉都口口相傳的好名聲,這對婆婆而言是有很大的社會支持的。但是要一個城市媳婦嘴甜點,不停地誇著她,也是很難的。

對婆婆而言,名譽和人情,這是她的貨幣衡量方式。

而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媳婦,一直麵對的都是社會,不是單獨的個人,所以不習慣用好話去換取什麼,她們習慣了金錢買賣,用貨幣交易。月嫂、保姆等的服務都是可以花錢買來的,不用哄著誰。所以城市的媳婦不會用婆婆喜歡的那種人情方式獲得婆婆的付出,為自己服務。其實婆婆要的不多,不是錢,因為她從小習慣了用名譽或者地位來維係她心裏為人處事的機製。

當媳婦不懂得哄,給錢婆婆經常又不要,不知要怎樣表達才好,婆婆覺得自己付出了沒有得到回報,媳婦想要付出卻不是婆婆心裏想要得到的回報。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個人之間就很容易起衝突。

小地方的人是用名譽和社會支持來作為回報的,大城市的人因為來往的人太多了,沒有辦法精確地計算人情,所以普遍是用金錢來作為回報的。如果城市媳婦能理解這一點,她就能更好地與農村婆婆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