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族群B中,兩性的壽命基本上無差別。
第六,雌性的要求。族群A中的雌性,對高大強壯的雄性感興趣,這就是她追求的原則。為什麼?因為她不想從這個雄性身上得到其他任何東西,這個雄性隻提供這個“禮物”,就是精子,品種好的精子,基因好的精子,能讓她有一個健康強壯的後代,增加她將優質基因傳遞到下一代的可能。因為她們想讓下一代擁有那些非常吸引人的性感特征。
而族群B中的雌性想要的,是能夠陪她們一起撫養孩子的雄性,是一個最像雌性的雄性,可以掌控的雄性。她們不想要像族群A中那樣高大愚蠢的、隻會不斷在鍛煉外形上浪費精力的雄性,而這些經曆原本可以用在生活中更多重要的事情。她們想要的是有能力的雄性,是一個好父親,可以和自己一起撫育後代。
這其中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族群A和族群B中的一個雌性都遇到了一個非常性感的雄性,哪個族群的雌性更可能拋棄家庭和孩子,和這個性感的雄性交配呢?是族群B裏的雌性,因為她知道,她離開之後,自己的後代還有父親會照顧他們。而族群A中,雌性如果離開了,後代就成孤兒了。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兩性體型差異不同的兩個族群,在很多方麵都呈現著很大的差異,我們將族群A,也就是兩性體型差異較大的稱為競爭性物種,而將兩性體型差異基本相似的稱為結對性物種。
由於競爭性物種中,95%的繁殖是由5%的雄性完成的,因此它們實行的是多偶製,對應人類社會,即一夫多妻製;而結對性物種則屬於對偶製,即一夫一妻製。
說到競爭性物種,比如,大草原上的狒狒,雄狒狒的體型是雌狒狒的兩倍。此外,在競爭性物種裏,除了體型之外,還會發現有一些物種的外形也有著明顯差異,雄性的外形總是誇張而豔麗,帶有明顯的炫示物,而雌性則其貌不揚。比如,孔雀,雄孔雀擁有五彩繽紛、色澤豔麗的尾屏,而雌孔雀尾巴短,沒有屏。
而結對性物種的典型就有南美洲發現的猴子,小狨猴、星絹毛猴等。
那麼人類到底是競爭性物種還是結對性物種呢?
首先,男人和女人兩性的體型盡管有差別,但肯定不像狒狒那樣雄性比雌性高大兩倍,也不會像小狨猴那樣基本相近。其次,再看上麵比較過的那幾項指標,侵略性、繁殖成功率、親職行為、預期壽命、雙胞胎率等,人類都介於這兩種物種中間的位置。因此,我們人類既不是典型的競爭性物種,也不是典型的結對性物種,我們處在中間的某個位置。
人類學的每項研究都支持這一點,現在,地球上多數國家都處在一夫一妻製的關係中,以及處在允許要求一夫一妻製的文化中。而很多處於一夫一妻製關係的人,隻是接近一夫一妻製而已。以前,多數文化允許一夫多妻,然而,在大多數的一夫多妻製文化中多數個體還是一夫一妻的結對性。
一夫多妻製中有兩種不同的模式,是兩種不同的社會係統,一種是經濟型一夫多妻,村裏最富有的男子可以有最多的妻子,有正常的繁殖率,這是由於經濟因素導致的。另一種是人口因素導致的,例如,有一種勇士課程,男人花10年時間成為勇士。作為勇士,他們最終還是害怕找不到妻子。因為他們課程結束的時候已經25歲左右了,然後找一位13歲左右的女子結婚,很多傳統文化都遵循這種形式,那時就會產生一個問題,10年來,大量的男子被殺死,他們一直保持很高的侵略性,他們的壽命比女性平均短了10年左右,由於缺乏男性,所以就產生了一夫多妻製。
總之,我們人類是介於競爭性物種和結對性物種這兩個物種之間的,所以說,男人比女人強大的部分,從物種的本質上來講,都是為多偶準備的。男人比女人強大得越多,越靠近競爭性物種,那就說明他具備的多偶條件越多,越有多偶的可能。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如果一個女人想要一個各方麵都勝過自己的男人,那麼這個男人必定不是為了她一個人準備的,他的出軌率會比那些條件較為普通的男性高很多。
網上曾有一篇很熱門的文章《我心中的10%先生》,文章的大意是說,女孩心中有個10%先生,女孩希望這個10%先生在10個方麵都高出自己10%,然後女孩得出這樣一個結果:10%乘以10就是100%,就此找到一個100%的完美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