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養學生科學意識的教育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又提到改革以後的九年義務教育中,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方麵要發揮應有的作用。小學語文課應注重對學生科學意識的培養,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下麵談幾點看法。

為小學生科學意識的培養提供了條件

新教材既有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紮實的語文訓練內容,又含有大量的科普知識。

例如,小學第一冊的《理想》就向剛進學校的娃娃介紹了一些高新科技知識:天上的航天飛機、衛星;地上的懸浮式列車、太陽能汽車;水中的大輪船、汽墊船等。第二冊到第四冊的課文則出現了《燕子飛回來了》、《動物過冬》、《數星星的孩子》等許多課文,向孩子介紹了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到第五六冊,類似《看月食》的一係列課文介紹了像哥白尼一樣的科學家,對學生進行了科學史、科學世界觀的啟蒙教育。

教材注意到了對學生實施科學意識啟蒙教育的問題,這些內容成為語文學科進行現代科技教育的載體。

有機地滲透科學意識的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教學目的的要求中,多次提到要進行熱愛科學的教育。如人教版第一冊教學用書在“說明”中就有兩處強調了這一問題。第一處是在“指導思想”中寫道:“這冊教材在安排語文基本訓練的同時,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畫和文字,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第二處是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提示”中指導怎樣處理入學教育的第四課課文——《理想》:“教學時,先指導學生看懂圖意,知道圖上畫了什麼,認識一些事物,然後聯係實際,粗淺談談他們長大了幹什麼,現在應該怎樣做。”顯然,這表明語文教學的任務已不再隻是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或正確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訓練,把培養學生的科技興趣、理想的問題擺到了明顯的位置上,而且更加具體化了。

“利用教材中的科普知識培養小學生的現代科學意識”的教學要求同樣也寫進了課文的“導讀”中,使執教者在落實的過程中具有了可操作性。僅舉兩例為證:第七冊第五組“導讀”中有這麼一句話:“同時受到愛科學、學科學、立誌為祖國現代化作貢獻的教育”;第八冊第三組“導讀”中寫道:“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加科學知識,受到愛科學、學科學和熱愛大自然的教育”。

正確處理二者的關係

科學意識培養與語文基礎知識訓練的關係,“載道”、“工具”、“科學意識”是三位一體的相容關係。三者之間應該而且可以做到有機的結合。

現以《觀潮》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這類文章看似無法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其實不然,隻要我們有了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為己任的曆史責任感,隻要文章本身具有潛在的科技因素,仍然可以找到激發學生產生科學興趣的切入點。錢塘江大潮為什麼會成為天下奇觀?原來與地形有關。江口呈喇叭形,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江潮流散受阻,潮浪推湧時,潮頭壁立,潮差可達8~9米,天下少有,故成奇觀。把這些知識講給學生聽,既可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傳授了科普知識,兩者的結合並不顯得牽強。舍此,就失去了一次為學生注入科學興趣燃料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