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教育指導
科學精神是指科學本身所要求的各種價值觀念、思想觀點、行為準則、道德和意誌品質,蔡德誠先生把它概括為:客觀的依據,理性的懷疑,多元的思考,平權的爭論,實踐的檢驗以及寬容的激勵等六方麵。科學精神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乃至學生人格的塑造等都起著巨大的作用,是全麵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原動力和精神基礎,是科學教學的靈魂。怎樣在教學中挖掘教材中崇尚科學、弘揚科學精神的文化內涵,讓學生感悟科學的文化內涵,引領他們進入科學殿堂和激勵他們攀登科學高峰?
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
凡是科學的東西一般都有準確性、精確性、嚴密性的特征。在科學教學中,就要培養孩子們這種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決不能搞“差不多”,“大概”,更不能“粗枝大葉”,馬馬虎虎。
在《聲音的傳播》一課中,學生用實驗證明聲音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學生在實驗中吵吵鬧鬧,教室裏顯得很嘈雜。實驗結束後學生在彙報結果並解釋現象時,學生都說耳朵貼在桌子上聽到了敲桌子的聲音,老師說:“剛才我也聽到了你們敲桌子的聲音,這聲音是怎樣傳到我的耳朵的?”這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思考、討論,改變了原來的實驗方法,使實驗更加科學、嚴謹。他們輕輕地用手劃桌子,並使自己在空氣中聽不到這種聲音,再把耳朵貼在桌上聽,結果同樣聽到了劃桌子的聲音,這樣學生用充足的理由證明了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再讓學生談兩次實驗的收獲,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明白了科學研究要有周密的計劃、細致的觀察和一絲不苟、嚴謹的科學態度。
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堅強意誌品質
科學研究常常要經曆一段漫長的艱苦曆程,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轉折和失敗,要取得研究的成功,必須要有戰勝挫折與失敗的勇氣,要有持之以恒的堅強意誌品質。如《觀察月相》、養蠶和種植植物,老師會提前和家長取得聯係,每節課還用一點時間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交流昨天的發現,對認真觀察的學生和記錄得仔細的同學給予表揚,不斷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這樣這些被動的觀察、研究成了學生的一種自我需求,這些長期的探究和觀察活動得以有效落實,能夠從而培養了學生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意誌品質。
培養學生尊重事實,不畏權威的科學批判精神
丁邦平教授在《反思科學教育》一文中提出:唯科學主義的科學文化觀是20世紀我國科學教育存的在三大問題之一,對科學的過分推崇導致把一切真理都冠以“科學”之名,這種唯科學主義的文化觀滲透到科學教育中,導致人們片麵地認為科學即真理,是不可錯的,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其直接結果在科學教育上便是學生的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缺失,直接導致說我國中小學乃至大學的科學教育培養出的學生比較缺乏創造能力。
教師以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事例,還以著名的科學家丁肇中先生的在回答學生提問時的“不知道”和篡改實驗數據的留學生的故事,引導學生認真思考這些事例給我們的啟示:這種“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求真求實精神是科學精神的核心,也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道德水準,具體體現在科學研究中就是要尊重科學證據,作實事求是的報告;不盲從權威,能批判地思考問題,要敢於懷疑,敢於批判;在探究真理時要不屈不饒,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