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在常識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未來社會將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知識發展型社會,它需要更多具有不斷學習、探索新事物能力的人。為適應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已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培養學生一係列新的能力上,特別要求學生具備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的真偽,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把學生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作為和讀、寫、算一樣重要的新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素養已成為科學素養的重要基礎。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科學素養的主要內涵
一般說來,學生的科學素養應涉及到三個方麵:
第一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第二科學探究的方法與能力;
第三科學知識與技能。
學校的科學教育要以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和全麵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為核心,以培育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為主導,以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索實踐能力為重點,以適應學習化社會所需要的基礎科學知識及其技能的學習為基礎,以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為背景,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養成科學的行為和習慣。要把作為科學實踐指導與規範的科學思想(包括科學態度、科學精神),以及它所應用或創新的科學方法與科學知識的教學結合起來,克服單純傳授知識的不足,幫助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受到科學思想與科學方法的熏陶,從而培養比較全麵的科學素養。
在進行科學知識教學中,把科學與技術的社會功能以及社會、技術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滲透進去,幫助學生了解和認識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關係,特別是自然科學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與意義及其在實踐中的運用,從而建立起比較符合時代特征的科學觀和以科學實踐服務社會、服務祖國的自覺意識,並學會在實踐中逐步綜合地加以運用。
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原則
(1)力求體現科學本質
科學本質的內涵是多方麵的,其過程是科學探究活動,其成果是科學理論知識,其認知主體是科學家,其活動規範是科學精神,其社會功能是促進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我們要從這種廣義的觀點出發,把對科學教育和科學素質的理解,建立在這種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基礎上。科學教育不僅要涉及到科學知識的傳授,而且還要涉及到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精神的培養,以及對科學、技術與社會關係的認識。
(2)全麵提高科學素質
根據上述廣義的科學本質的觀點和科學教育的內涵,科學素質就不隻是科學知識一個方麵,還涉及到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等方麵。
(3)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相統一
確定學生應具備的科學素質的具體內容,應麵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精英分子,所以它應該具有普及性。同時還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小學生正處於學知識、長知識的階段,正處於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對其進行科學素質的教育應與這種特點相符。要選擇那些對他們這個年齡段來說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科學素質。此外,還必須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現代化,全麵考慮基礎性與現代化的關係,基礎性與發展性的關係,要選擇那些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關,與學生今後終身學習有關,又是他們能夠接受的、能反映時代特征的新內容。
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途徑
小學常識學科是現階段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課程,它非常重視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成為常識教學目標重要的內容,也是常識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努力以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來指導我們的教學,讓學生親身經曆一些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學生學會一些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力爭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較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