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979年4月,地處熱帶雨林的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遠郊的洛斯巴洛斯鎮,這個國際水稻研究所所在地,正在準備召開一次重要的水稻科研會議。中國的水稻專家袁隆平因雜交稻研究成功而有特殊貢獻,被邀請在會上作學術報告。

宣讀完論文後,袁隆平即席答辯,有專家提問:“中國雜交稻製種的異交率高,是通過什麼措施提高異交率的?”袁隆平不僅聽懂了那位專家用英語所提出的問題,而且用英語清楚準確地作出如下回答:“第一,割葉,掃除傳播花粉的障礙;第二,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中國專家的論文和即席答辯,令所有外國專家不得不表示滿意和敬佩。大家一致公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應用居世界領先地位。

1982年,在菲律賓國際水稻所召開的學術討論會上,幻燈不尋常地打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字幕和他的頭像,會場為之歡聲雷動,不分民族,不分膚色,到會的世界各國專家學者都一致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

從此,這位享有“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人,不斷地被世界各國的報紙雜誌介紹。連一些著名的國際水稻研究單位,也都紛紛要求袁隆平前去講學,傳授技術,進行合作研究。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就這樣從中國走向了世界。

袁隆平,祖籍江西省德安縣,1930年9月1日出生於北京協和醫院。

抗日戰爭的爆發,迫使全家向後方逃難。童年的袁隆平看到日軍的飛機,看到死傷的中國百姓,原本愛遊泳的他,再也無心下河戲水了。他憎恨日本強盜,為什麼中國百姓如此被人欺侮,任人宰割?為什麼外國強盜能在中國如此橫行霸道?在父親的影響下,一顆愛國心深深植根於這個幼小男孩的心靈深處。

學生時代的袁隆平從不死記硬背,他喜歡思索,愛提問。在思索中加深對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勤於用腦,善於思索,學業成績優異;強烈的求知欲,又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袁隆平不是一個死讀書的學生,他興趣愛好廣泛,還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尤其是遊泳。1947年,17歲的袁隆平參加湖北省男子自由泳比賽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幹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決心和毅力,遊泳也毫不例外。”袁隆平也正是常年堅持遊泳,以磨煉意誌和鍛煉身體。在遊泳中他還曾救過溺水人。

有一次,大家一起參觀園藝場,袁隆平對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對春華秋實的自然規律,都產生了極大興趣。19歲的袁隆平,義無反顧地報考並考取了重慶湘輝學院的農學係,高高興興地跳進了“龍門”。

1953年臨近畢業,袁隆平多少次夢裏夢見他留在重慶,高高興興地到重慶某農業科研單位去報到。最後,他卻不能不響應國家的號召,黨的號召:到基層去,到農村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袁隆平服從組織分配,到偏僻的湘西雪峰山麓的安口農校去教書。第一學期,學校缺俄語教師,他就教俄語,不備好課絕不上講台。與此同時,他還在自學英語。第二年,進入遺傳育種教研組,擔任植物學、作物栽培、遺傳育種等農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在教學中,袁隆平教一門,鑽一門,愛一門,在實踐中鍛煉了自己,做到教學相長。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造成了嚴重的糧食饑荒。袁隆平也同樣無力走路,沒法安睡,他不能忘記路旁餓死者的屍體,饑荒在威脅著中國,也威脅著人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袁隆平從小在這種愛國思想熏陶下,要做一個憂國憂民、熱愛祖國、有益於社會的人。在這場遍布神州大地,來勢凶猛的大饑荒中,這位農業科研工作者為這沉痛的現實感到深深不安。他從此萌發堅定信念,必須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盡快育出畝產過4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

20世紀50年代初期,米丘林、李森科的遺傳學說在中國很盛行。袁隆平在這些無性雜交、嫁接培養、環境影響等理論指導下,培育出一批有價值的農作物新品種。比如把西紅柿嫁接在馬鈴薯上,地上結了西紅柿,地下長出馬鈴薯。人們對袁隆平的這些試驗成果,大加讚賞,記者爭相報道,他本人還出席了20世紀60年代初全國農民育種專家現場會議。

正當別人讚揚他的時候,袁隆平卻對自己的“無性雜種”研究提出了疑問。這些年的試驗,雖然當年結出了一些奇花異果,但不能遺傳給後代。比如把月光花嫁接到紅薯苗上,經過短日照處理,月光花紅薯“無性雜種”苗茁壯成長,地下果然長出了紅薯王,最大的一蔸重達135千克;地上結出了種子。將這些種子適時播種,地上依然長出月光花,可地下卻再也見不到紅薯王的奇跡了。從遺傳學角度考察這些實驗產生的變異,是絲毫沒有意義的,它不能遺傳給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