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快掌握高性能炭/炭航空製動材料的製備技術,成為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技術課題,也牽動著中南工業大學一批教授、專家的心。1986年,當時的中南工業大學粉末研究所就著手這一重大技術的準備工作。

黃伯雲率領的課題組成員咬緊牙關,查閱了大量的與炭/炭複合製動材料密切相關的文章、資料。當時,世界製造炭/炭複合材料的生產都是采用均溫式爐。炭/炭複合材料的工業生產實驗爐,究竟是采用均溫式爐,還是梯度式爐?均溫式爐,設備簡單,沉積速度慢,已經明顯落後,但它是一項成熟的技術。熱梯度爐,當時隻能應用於航天製動材料,不能用於生產航空製動材料,但它容易應用於工業生產。采用它,存在巨大風險。經過反複的權衡,黃伯雲覺得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應該以國家利益為重,拋開個人得失,敢於為祖國的強大進行技術創新!他說:“發現人家的技術並不是最先進的,還要跟著人家後麵走,即使成功了,隻會永遠落後。為了國家,我們要敢於技術創新,敢於冒險,即使失敗也在所不惜。”

到了1996年,經過無數次試驗,黃伯雲們終於完成了“高性能炭/炭航空製動材料製備技術”的實驗室基礎研究,但他並不滿足。在黃伯雲看來,科研成果隻有轉化為產品,真正地為國家所用、為人民造福,科學家才是完整意義上的科學家。

從實驗室到工業化試驗,從小樣品到大樣品,課題組必須付出更多的智力和精力,經曆更加艱難的實驗過程。2000年9月,在模擬飛機多種著陸狀態過關後,中止起飛試驗中刹車片溫度急劇升高,摩擦係數下降得很厲害,課題組在最後關頭的試驗失敗了。實驗失敗後的那段時間,被黃伯雲稱作是最黑暗、最痛苦的日子,但他很快就從失敗的陰影中振作起來,他意識到,這個試驗的意義並不在於個人的成敗得失,更重要的是國家航天航空戰略安全的需要。一遍遍地推倒重來,一項項檢查、一點點琢磨,改進工藝、添加新的材料……1年多後,成功終於降臨,黃伯雲終於讓無數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碳原子聽從指揮,有序排列,形成了完整的“高性能炭/炭航空製動材料的製備技術”。

2003年9月20日,大型民用飛機上的試飛試驗全部完成,中國飛機依賴進口刹車片才能“落地”的曆史被改寫了。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中南大學研製成功的炭/炭刹車副使用強度提高30%,耐磨性提高10%,綜合成本降低21%。而且在此過程中,共形成11項國家專利,其中已授權9項,同時研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6大類30多台套成套關鍵工藝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