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生物教學中學生環境教育指導
共建和諧社會需要高素質的人才,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全麵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才。對於一個人,良好行為習慣就是基本素質之一,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人的能力和素質的生長點,為實現人的全麵發展提供了平台。中學生如果養成基本良好行為習慣,將終身受益,成為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一定意義上說,習慣就是素質。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然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利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給人們的是社會和經濟的繁榮,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讓學生了解當前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增強對環境的憂患意識,樹立保護環境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學生懂得當前人類麵臨著許多全球性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嚴重汙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溫室效應加劇、酸雨增多、臭氧層出現空洞等。這些環境問題不僅嚴重影響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脅到人類的健康和生存。從而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進行環境保護,更好地解決人口、資源、汙染和疾病等問題已成為21世紀人類麵臨的重要問題。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滲透或進行環境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生物生存於自然環境,依賴於自然環境,是生態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生物在適應自然環境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自然環境,生物與自然環境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生物學習中涉及到許多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知識內容,為環境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1)學習環保知識,樹立環保意識。環境問題主要源自人類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而這些損害破壞環境的行為與人們缺乏對環境的正確認識密切相關的。觀念支配行動,環境保護的行動源自學生良好的環境知識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新課程生物學教材提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課程體係,有助於學生正確認識環境問題的現狀,學習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識和觀念,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使學生的行為與環境相和。
如七年級上冊中的“生物圈”“生態係統”“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係統”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生態係統是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一個整體,成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常常是全球性的,人類的許多活動影響著生物圈,使生物圈麵臨危機。
學生明確了人類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了人必須與生物圈和諧共處的道理。通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學習,學生認識到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光合作用為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質來源和能量來源;是生物圈中所有能量的最終來源;維持了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對穩定。我國植被麵臨的主要問題;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
七年級下冊中的“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探究環境汙染對生物的影響”“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幾乎就是環境保護的專題教育:學生了解到森林遭到嚴重濫伐;野生動物被捕殺,鳥類種類日益減少;太湖汙染美麗不再重現;生物入侵的危害;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認識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給環境帶來的危害;擬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等等。
通過學習,學生們對環境保護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環保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很快落實到日常生活行為中去。
(2)養成良好習慣,做到環保生活。保護環境,隻靠宣傳是不夠的,學生的環保知識和環保意識要轉變為學生良好的環保行為,成為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自覺行為,才是環境教育的目的。學生良好的環保行為和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尤其是正確的環境行為習慣,更是在後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中,在教師家長的指導和影響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我們過去的學校教育中向學生傳遞的更多的是不能和不要去做什麼,如不要損壞樹木,不要破壞綠化,不要傷害動物,不要隨地吐痰,不要損壞公物等等。很少具體地教會學生正確的行為方式,如何去做。在生物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時,在傳授環保知識,樹立環保意識的同時,更突出生活學習中應該怎麼去做,什麼行為方式是環保的、正確的。
如隨地吐痰是國人的惡習之一,是令許多國際友人無法忍受而不願再來中國的原因之一。在學習《人體的呼吸》一節內容時,提到不能隨地吐痰。在《傳染病》的學習中,講到呼吸道傳染病傳播的途徑。也會說到不能隨地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