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國蒂姆研究所的生物學家馬沙、亞當斯,根據人類在地震前的異常行為分析,在8天內預報的準確性可以達到80%。亞當斯把人在地震前的異常行為,歸因於地磁場的改變影響到人體的結果。

進一步探索動物報震對預防地震將有很大的作用。首先,在從事動物報震工作中要分清動物的異常行為是地震預兆還是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否則就會造成錯誤報震。因為自然現象是非常複雜的,一些非地震預兆的環境條件變化,也會促使動物產生異常行為,而且往往與動物震前出現的異常反應相似。例如,天氣悶熱,雷雨之前,由於氣壓低,濕度大,水中溶解的氧氣減少,魚兒就會泛塘,蜻蜓和蚊子聚群飛行,螞蟻也忙於向高處搬家,表現出異常行為。又如狂風暴雨到來之前,大群海鳥會向著陸地飛行,許多魚兒結群上浮,深海魚類遊到淺海甚至上浮到水的表層,連鯨類也會群集在海麵。再如飼養條件的改變,包括獸舍的改變,飼養員的調換,飼料種類的更換,往往也會使動物出現各種異常反應。此外,動物在繁殖季節裏,由於本身的生理變化,也會表現出行為失常。豬、馬、牛、羊等發情時,常常出現煩躁不安,胃口不佳,相互追逐;狗在發情期有嚎哭的現象,貓在發情期則往往叫個不停,魚兒會進行生殖回遊等。這些異常行為,都與地震沒有關係。

其次,在地震以前有異常行為的動物,開始時往往是個別種類和少數動物,而且還會受到動物個體差異的影響,在同種同類動物中會出現無異常反應、異常反應不明顯和明顯三種情況,這對動物報震工作同樣會帶來困難,所以必須密切注意動物出現異常反應的種類、數量、涉及的範圍以及異常反應的程度。因為沒有一定數量就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再次,利用動物預報地震是一項新的研究課題,動物行為的變化與地震之間的聯係,目前知道的還不多,必須在今後防震、抗震工作中進一步探索。土耳其“愛貓者協會”的專家們發現,貓的腳掌能感受最輕微的震動,可比人類和一般動物早知地震的來臨,而貓的嗅覺和聽覺也相當敏銳,所以一些學者已將貓的“第六感覺”(包括貓預報地震)列為研究專題。日本科學家根據民間“鯰魚翻身是地震前的征兆”的傳說,進行了長期觀察後發現,此魚對輕微震動的感受極為靈敏,而地震前所引起的微弱電流的變化,也能被鯰魚特別靈敏的感受器感覺到,所以日本很多地方都飼養著鯰魚,作為一種活的“報震儀”,隨時觀察它的一舉一動。另外,日本農林省還號召多震地區的人們飼養一種白色的魚,它有感知微小震動的特殊本領——震前幾小時在水中驚恐地東竄西撞,預示地震即將來臨。邢台地震以後,我國對該地區的狗、鼠、豬、雞、鴿子、泥鰍、黃鱔、鯽魚、螞蝗等10多種動物進行了長期的係統的研究,著重觀察動物反應的指標,例如鴿子的驚飛反應,貓的日呼吸頻率曲線的變化和行為異常反應等等,從中總結出了規律,取得了一些經驗。運用這些經驗,曾對範圍50千米、震級為3~5級的地震進行了多次較好的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