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小人之心(1 / 2)

滿腹經綸的朱熹猜不到孝宗皇帝做出如今這副姿態的真正用意,行事光明磊落為人豪爽的辛棄疾也不明白一個做父親的怎能如此冷漠。反倒是魚寒因為原本就心理極其陰暗,最近這一年多又在與高壽嘉合謀坑人過程中聽聞了太多貴族間爾虞我詐,而在智商遠遠不如那兩位的情況下率先得出了一個相對樂觀的推斷。

根本不記得淳熙七年魏王也就是如今的慶王卒於明州,宋孝宗悲痛欲絕素服發哀於別殿,這件足以體現出趙愷在其父親心中重要地位的事實。也沒有想到史書上有過明確記載,孝宗準備將皇位禪讓給趙愷次子,表示出他並沒有將老三也就是恭王視為最佳皇位繼承人的鐵證。魚寒能夠得出這種自以為是的結論,隻是因為辛棄疾剛才的一番話而已。

對太子當年的建議不置可否,對太子離奇的薨逝原因不再追究,表麵上看起來孝宗皇帝是迫於金國的壓力做出了屈服。拜虞允文出任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這已經說明莊文太子當年的奏章說出的是孝宗皇帝的謀劃,以前不辦那是因為時機不成熟,在沒有建立任何功勳、資曆又沒熬夠的情況下,冒然做出任命隻會讓有心之人產生警惕。

調紹興三十一年率軍三千東戍襄陽脫離西部防線,並於同年在茨湖之戰中痛揍金兵的吳拱出任利州路安撫使、興元府知府,還給了他興修水利屯田種糧這些個看起來有點大材小用嫌疑的任務。魚寒一眼就看出了此舉是孝宗皇帝有意避開朝中那些領大宋俸祿為金人辦事的重臣,而選擇了在相對可靠的四川重新構築根基。否則他幹嘛在江南所產足夠維持朝廷大軍供給的時候還派這麼一員重臣去重塑漢中“魚米之鄉”的輝煌?這明顯就是信不過朝臣,害怕在西線有所動作的時候被人扯後腿而備下的應急之策。

既然太宗皇帝能夠忍常人之不能忍,並沒有因為喪子之痛亂了心智,隻是強壓下心中的悲痛緩緩展開了複仇的布局。那麼他如今這種讓人感到有些困惑的做法是不是就可以理解為並非真的無動於衷,而是在采取一種極為巧妙的手段為慶王提供保護?因為隻有在奪嫡之爭中不表態,甚至還隱隱做出傾向與恭王一黨的舉動,才能讓金人感到慶王根本沒有機會坐上大宋皇位不可能構成真正的威脅,從而在遭受幾次刺殺失敗後放棄必將致其死地而後快的決心。

該說出來嗎?有了為孝宗辯解的理由,魚寒卻為是否應該真的冷眼旁觀任由曆史按照原本的軌跡發展下去而感到了猶豫。他是隻想做個路人,卻並不願意隻做個一事無成的路人,那也太對不起當初燃燒了一身肥膘跑到這個時代。

如果隻是想要解決自己一個人的溫飽問題,魚寒根本用不著有這種顧慮,因為以他的能力就算做不成另一個皇甫坦也可以學著法海那老禿驢四處招搖撞騙成為閑雲野鶴般的大宋神棍。但身邊有了秀外慧中的上官倩妤,視財如命的淩文佑,翟崇儉和翹首以待渴望得到更多幫助的臨洮義軍兄弟,還有那些已經將身家性命都交給了他的羅殿民眾,魚寒還能如此自私而不竭盡全力讓他們也都過上好日子嗎?

不願改變曆史,卻終於還是忍不住想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偷偷踹曆史那頭倔驢一腳。隻因李鳳娘得勢對魚寒來說沒有半分好處,就那個擁有納米級小心眼的妒婦,一旦雙方有了利益衝突可不是在鬧著玩的。出手保住慶王的性命,甚至依仗自己多出這個時代上千年的見識讓他在奪嫡之爭中嶄露頭角扭轉頹勢,這才最符合魚寒的需要。

“依幼安先生所言,慶王殿下確實有些處境不妙,隻是您有沒有想過另外一種解決辦法?”不管孝宗皇帝為了保護慶王而使出移花接木的推斷是否成立,也不管生性耿直眼裏容不下沙子的辛棄疾這種針鋒相對的應對之策是否有效,反正魚寒是決定要參合進去玩上一手不太漂亮的隔山打牛。

“哦?小友可有何良策?還望速速道來!”都已經是在病急亂投醫了,辛棄疾自然也不會介意浪費點時間聽聽魚寒這小混蛋有什麼特別的想法。

“若小子所料不差,慶王殿下會有如今這場劫難,關鍵處還是在北方對嗎?”辛棄疾都已經說得那麼清楚了,魚寒能不知道自己這話問得純屬多餘?但凡事都必須得有個由頭,所以這該說的廢話還得說一次才行。

“小友莫非是想要釜底抽薪?此舉怕是……”辛棄疾隻是因為性格的局限性而不擅長耍弄陰謀詭計,但作為能文能武的燕趙奇俠他又怎會看不穿魚寒那點小心思?聞言隻是搖了搖頭,若這事真有那麼好解決的話,他還用得著一籌莫展隻能蹲在這裏跟人訴苦?哪還不得早就跑回北方去,召集人馬把大金國給鬧了個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