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巡視喻口(上)(1 / 2)

短短幾個月,喻口城內就已經收納了近萬身強體壯的大宋棄民,其中更不乏有過與金人交戰經驗的北方義軍成員。僅僅是具備在短時間內被訓練成特種兵潛質的民眾就有八百之眾,朱熹卻對前期要求更低的幫閑隻給了三百配額,這不是故意想要惡心人,拐著彎地罵魚寒是個暴殄天物的敗家子麼?

明知會吃虧的事不做,浪費資源的事也不做,就算魚寒肯違背自己的這兩條行事準則,似乎也不太好意思在喻口就招募這百八十個屬下。為啥?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就得了解到什麼叫做流寇才行。顧名思義,流寇當然就得是那種窮的個叮當響,成天沒事就擰著個大刀片子四處瞎遛達,想吃想喝想……反正不管是想要什麼都會毫不猶豫去搶的禍害。

如今有上萬無法無天走到哪搶到那的流寇進入了喻口城內,朱熹卻打算隻用那麼點的衙役幫閑去維護治安,這不是在鬧著玩是幹嘛?要說那榆木腦袋不懂其中險惡也就罷了,魚寒可沒那心情去做這種出力不討好,說不定還得被人痛揍的蠢事。

三千!在喻口縣城內招募三千幫閑,這是魚寒給出的最終答案。據朱熹在多年之後回憶,他和辛棄疾當時聽到這個數字的時候差點就跳到房梁上去破口大罵了。如此荒唐的建議,也就隻有魚寒這種對大宋軍製完全不了解的混蛋才能提出來。

想當年征戰千裏追亡逐北的嶽飛,最受官家信任之時也才不過是轄十二軍、領八十餘將、統十萬大軍。別的不說,就那位能讓魚寒等人聽了名字就皺眉的李鳳娘她爹,當時麾下也頂多就有那麼一兩千人。如今倒好,魚寒居然想一下子就招募三千多從北地逃回來的棄民,這還真是把天子眼皮低下的喻口當作了那個八百年都無人問津的羅殿?

幫閑?誰信啊?天下的傻子可沒那麼多,有這麼一個不要命的小混蛋做代表也就夠了!朱熹甚至敢擔保,蹲在喻口縣衙的他們這些人根本就不用等人在背後耍手段捅刀子,隻需把這個數字給報上去就得立即掉腦袋!

一個龐大到根本不可能獲得批準,卻能把自己人給嚇得渾身打哆嗦的數字,最終卻得到了朱熹和辛棄疾的同意。究其原因,並非是這兩位當朝名士最近備受打擊又成天擔心被人暗算而導致頭腦有點犯暈,也跟魚寒那張算不上利索的嘴皮子沒多大關係,主要還是在於這混蛋給說了個新名詞,叫做什麼“兼職城管”的!

城管?還是兼職的?這又是個啥東西?朱熹沒聽說過,辛棄疾也弄不明白,但在魚寒那一番雜亂無序的解釋他們是聽懂了。這兼職城管不是東西,而是一群人,一群數量不確定但管事挺多的臨時招聘人員。大到宣讀朝廷律令,執行朝廷法規、維護城內秩序,小到清潔道路、幫人看孩子照老人……反正一句話喻口縣城內的所有事務他們都得參合,什麼髒活累活他們都得去做,完了還沒人說他們好。

就這種倒黴差使誰會去做?要說這在別地可能是個問題,但在喻口城內,那絕對是榜令一出人群蜂擁而至。為啥?這還不簡單啊,城內的民眾窮唄!先賢有雲“倉稟足而知禮節”,引申一下也就是在填不飽肚子的情況下有些東西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反正不是去卑躬屈膝地給異族做奴仆,也就算不上給祖宗臉上抹黑,況且這歸正之人在大宋本來就不怎麼受人待見也根本談不上有什麼地位,如今有個混飯吃的地方,喻口民眾的抗拒心理當然也就沒那麼大。

招人的法子是有了,可最根本的問題不還是沒得到解決麼?聘用如此多的人員,怎麼去給朝廷解釋?魚寒給出的辦法就是不解釋,讓辛棄疾在送信借人的時候多浪費點唇舌求得朝廷派人前來巡視審查,讓他們徹底明白在這種由歸正人所組成的城市裏,辦事的人少了真就不頂用!

“魚縣令,你就是如此為朝廷守牧一方的?”揮手趕走了那個拽著自己衣襟乞討的小孩,奉楚州刺史之令前來進行視察的山陽防禦副使滿臉怒容,就差沒把滿嘴的唾沫都給噴到旁邊那個點頭哈腰不停阻止民眾上前的混蛋喻口縣令臉上去。

“回大人的話,這可真不是下官有所懈怠……”按道理來說魚寒這個喻口縣令和山陽防禦副使是同級,根本犯不著如此奴顏婢膝地去討好對方。可問題是在朝廷將喻口劃為歸正人聚居地之前還是屬於山陽轄區,況且這位董大人又是受了刺史的命令前來,隨便一句話就能決定他的前程,這要不小心侍候著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