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突起戰端(1 / 2)

一個純種的女真族人,一個為了自己的國家而寧願離鄉背井的勇士,一個忠誠於自己君王的世襲謀克。非常值得他人尊敬,但遺憾的是他同魚寒等人之間注定了是敵人。所以當這樣一個既不貪財又肩負重要使命的對手突然做出異常舉動的時候,辛棄疾最先想到的就是用不尋常的方式去做出判斷。

連續兩個月對食鹽的采購量翻了一番,而且還搬空了漣水官倉的存貨,烏達補到底是為什麼才會做出這種舉動?在排出了一切的不可能之後,答案也呼之欲出,甚至連魚寒這種腦袋瓜不太靈光的混蛋都能想到,這有八成是金國已經在山東東路集結了大軍準備南侵。

金軍會在什麼時候發動南侵?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留給大宋和魚寒等人的時間不會太久,否則烏達補犯不著現在就把所有囤積的海鹽全運了出去。金軍會以什麼地方為突破口?在沒有掌握足夠多的情報之前依舊無法做出準確判斷,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宋的淮南東路怕是難以幸免。

立即搗毀所有的鹽池,雖說這玩意的技術含量不高,卻也沒必要讓金人掌握了這種簡單易行的製鹽方法。拆掉城外的所有作坊,要知道那裏麵可都是這個時代的高科技產品,絕不能讓完顏雍的手下給奪了去。兩口煉鋼用的坩堝必須馬上運回城,雖說這年頭知道詳細製作工藝的沒幾個,但凡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畢竟金國那邊也有不少的能工巧匠,人家若是真在沒有任何超時代鑒定儀器的情況下破解了其中的秘密,魚寒怕是連抹脖子的心都得有。

隨著魚寒這個縣令的一聲令下,整個喻口城都動了起來。三千已經接受完前期訓練的城管枕戈待旦,一旦有敵人來犯他們就必須立即走上戰場捍衛自己的生存與尊嚴。兩百多還沒有經過最終篩選的預備特種兵在匝蠻等人的帶領下被撒向了城外百餘裏的範圍之內,他們將在第一時間傳回敵人的動向。八千多普通民眾被分成了三班,既要照料好田裏的莊稼又得隨時準備展開搶收工作,以便固守待援時能有足夠多的糧食可供分配。

事實證明辛棄疾和朱熹率先做出的共同判斷還是非常準確的,金人這一次也沒有像李鳳娘那樣讓喻口縣內的所有人等太久。當一些純屬陳芝麻爛穀子的舊事被按照曆史軌跡重新提出來後,完顏雍也總算是找到了最完美的借口,做出了一件改變曆史進程的重大決定,立即出兵南下興王師以討不逆!

要說起來,這件舊事本在如今的太上皇南渡之後就提出來的,可誰讓他老人家當年忙著逃命,忙著簽訂割地賠款的協議,忙著整頓朝政安插心腹,忙著大修宮殿安於享樂,忙著自毀城牆討好敵人,忙著……反正是忙著忙著的就給忘了。不過這也難怪,一個能把自家老爹正在飽受折磨被人當猴耍,自家親娘被發配浣衣院創下一天接客一百零五人之最高紀錄都給拋諸腦後的人,哪能管得了那麼多的閑雜事物?

隻可惜有些事曾經的高宗皇帝如今的太上皇可以不管,但昔日的建王當今大宋官家卻不能置之不理。原因麼也很簡單,因為他是以孝道著稱的孝宗皇帝。所以,為了能彌補自己在隆興和議時犯下的錯誤,孝宗皇帝於乾道六年閏五月遣丹陽郡開國公範成大出使金國,打著送歲幣的幌子就想和完顏雍談兩件小事。

金使入宋,孝宗必須下榻起立接受國書,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奇恥大辱,更關乎到大宋朝廷的顏麵,所以希望能改一改。不敢指望能趴著躺著,就想省點力氣端坐在龍椅之上少走幾步路。要說這真不是什麼大事,反正現在大宋都服軟了,自降輩份的孝宗皇帝想要跟自家叔伯撒個嬌什麼的也能理解。但完顏雍可不這麼想啊,他隻是覺得這樣做給了宋國麵子,就損了他大金國的威嚴,所以是說什麼都不肯答應。

範大成雖是據理力爭,但要求更改接受國書禮儀這事最終還是遭到了無情的拒絕,至於隨後根據大宋官家旨意提出的那個建議,則更是徹底激怒了金國君臣,被其指為破壞既有合約,意圖不軌的鐵證。

歸還河南的宋朝帝王陵寢?這個沒問題,畢竟完顏雍也沒那心思去供奉別人的祖先,更何況這個別人還是自己此生最想要收拾掉的敵人?但怎麼還,這可就非常值得商量了!由大宋自己出錢出人,遠赴河南來把太宗太祖從地裏給拋出來嗎?大金國君臣對此倒是沒多大意見,可孝宗皇帝敢這麼做嗎?在這年頭,刨別人家的祖墳都是該遭天打五雷轟的惡行,更別說是刨自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