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有雲“不教而誅謂之虐”,可這樣一場宋金之間原本不該發生的戰事偏偏就是以一種近乎於不宣而戰的方式開始的。隻不過在完顏雍和他的手下們看來,大金國如今的做法可要比當年宋國派張浚揮師北伐卻連個招呼都不打要地道得多。畢竟這一次他們是先發警告再頒檄文最後才的出兵,至於那宋國君臣是否能夠及時收到消息做出應對,那可真就不關旁人的事了。要怪,頂多也就是怪範成大的腿腳不夠利索,大宋安排在邊境的細作不夠賣力。
短短六天之內連丟數座戰略重鎮,前線數萬大軍還沒回過神來就被人給堵在了家門口,直到敵軍深入大宋腹地數百裏後才有戰報傳來。而此時金國東路軍統帥夾穀清臣已率主力完成了寶應以及鹽城的合圍,其前鋒也就是那支由完顏襄所統領的騎兵部隊甚至已經在樊良郊外開始了劫掠!
正穩坐在臨安城內做著美夢,等待著範成大給自己帶回好消息,可沒想到傳來的卻是金軍大舉南侵的戰報。孝宗皇帝這還真有些傻眼了,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怎麼他繼位之後針對北邊采取的幾次行動非但沒有取得任何成效,反而是招來了更大的麻煩呢?
當年張浚喪師辱國,一紙隆興合議已經成為了孝宗這位名副其實的大宋中興之主心中永遠的痛。如隻不過是讓範成大去跟人商議修改利益順道讓趙家子孫祭祖的事,結果卻惹出了這麼大的禍事。這世道還講不講點道理了?
當然了,事情都已經發展到了這一步,再去跟人討論什麼道理不道理的似乎也沒多大用處。在這個敵軍大舉來犯即將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孝宗皇帝最應該做的肯定不會是發表什麼抗議譴責嚴重關切,而是趕緊想辦法先遏止住來勢洶洶的金兵的進攻勢頭,然後再像當年完顏雍做的那樣把敵人給撞回去。
要說這想法是很不錯,可真要實施起來似乎也並不那麼容易。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原因有很多,而大宋在這其中占有的優勢也不少。論科技水平,這年頭比大宋更高的還真沒幾家,這裏麵也絕對不可能包括北邊蠻子所建立的大金國,至少在大宋君臣和百姓們眼裏看來這是肯定沒錯的。
論物資儲備,人傑地靈物產豐富的江南地區可能無法支撐一場大規模的滅國之戰一舉收複中原,但如今是在自家的門口作戰。江南官紳百姓就算是再吝嗇,也絕對可以保障朝廷大軍的錢糧以及裝備供應。
論兵力,完顏雍動用了近四十萬大軍,但千萬別以為宋室南遷後就成了沒能剩下多少家底的軟柿子。三十五萬禁軍,邊軍數十萬,地方廂軍更是難以計數,可以說隻要孝宗皇帝登高一呼,多了不敢保證,但百萬大軍還是能夠輕鬆就給湊出來的。
至於那士氣方麵,如今大宋朝進行的是一場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再加上前些年完顏亮領軍南下的時候已經讓江南百姓深刻認識到,若是讓金軍得逞誰都不會有好日子過。所以這方麵還真就不需要太過擔憂,相信隻要大宋朝廷敢於硬碰硬,將士們也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不受踐踏而奮勇殺敵。
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按道理說大宋朝在這場戰爭總的勝率最少也得有六成。可後人不都說了麼,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如今手裏攥著巨大優勢的孝宗皇帝偏偏就沒法及時做出那個決定,號召天下軍民立即展開反抗侵略者的戰爭。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麵,那還是因為大宋有優勢卻也有劣勢,而其中能夠導致孝宗皇帝猶豫不決的原因主要就兩點。首先就是這將領的問題,正所謂將是兵之膽,一支缺乏有效指揮的軍隊就算人數再龐大那也隻是一盤散沙,隨時都有可能被敵人所殲滅。
後人常歎孝宗朝有恢複之君而無恢複之臣,孝宗皇帝倒黴的地方就在於他那便宜老爹當年什麼事都沒幹好,可就有兩件做得特別出色。一是逃跑,要不是高宗跑得夠快,大宋怕是早就被金人給直接掃進了曆史的垃圾堆。其次麼當然是在坐穩皇位之後立即掉頭收拾自家人,但凡是有點骨氣有點能耐的,全被偉大的高宗皇帝出於維護大宋朝局穩定防止有人弑君奪位的目的而收拾得幹幹淨淨。
中興四將到了如今是一個沒剩,就連他們當年的那些個麾下猛將也沒幾個幸存下來的。好不容易能有個文武兼備的虞允文橫空出世,如今還正在蜀地整軍備武根本來不及趕回。就連那個跟著宗道、嶽飛打了些勝仗有點經驗的李道還在最近被派去收拾鬧事的沙平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