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兵臨城下(1 / 2)

“二位大人之議雖是稍顯不同卻也各有妙處,若蒙官家許之,當可解眼前之困!”即便如今的洪適再不受人待見,到了這種危急時刻也還是被叫到了朝堂之上。隻不過這老家夥有時候做事確實很不地道,站出來後竟然是先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都表示了讚成,這才不急不慢地顯擺道:“且老臣還有一計可消金人十萬大軍!”

“哦?愛卿有何良策,快快道來!”禦駕親征不僅風險極大,而且還不被允許。但如果真有辦法收拾掉甚至隻是拖住夾穀清臣的大軍,孝宗皇帝就完全可以在不過分激怒太上皇的情況下真給金人一個迎頭痛擊。

“恕臣鬥膽,再請官家為北地義士正名!”不用孝宗皇帝明說,洪適也知道想要繼續調動大宋禁軍馳援前方戰場的可能性幾乎不可能存在,既然如此他也就隻能是老生常談,把以前所主張的那一套再給搬出來。

“這……”同樣的話聽了無數次,若是放在以前孝宗皇帝自然會當機立斷對洪適再次加以嚴厲訓斥,畢竟這老趙家的皇帝最怕的就是有人擁兵自重做出跟太祖一樣的事來。但這一次不同,這一次孝宗皇帝猶豫了。金兵大舉來犯,朝廷卻無兵可調無將可遣,洪適的建議雖然是犯了禁忌卻也不失為一條有效的應對之策。

都說兩害相權取其輕,但在任由金軍肆虐江北之地和冒險重用北方義軍之間,這個選擇還真有些不太好做。既想要迅速擊退來犯之敵彰顯自己的英明,又不想給將來留下尾大不掉的隱患,孝宗皇帝猶豫之餘也隻能感歎這事件並無兩全之法。

“景伯之言甚是,老臣附議!”聯絡中原豪傑以備來日恢複中原,這並不是洪適最先所提出來的建議,當年的史浩也打過同樣的主意,隻不過生性謹慎的他不像前者那樣不識時務,在遭到過一次拒絕之後就沒有再去觸這個黴頭而已。

“老臣亦附議!”對於胡銓來說,能夠盡快把敵人趕走就是最重要的事,在這個過程中並不需要拘泥於一種手段。況且他還有個和史浩相同的看法沒好意思當場給說出來,那就是如今正在遭受金軍鐵騎踐踏的區域和北方不同,大宋朝在這之前是對淮南東路擁有絕對控製權的,這個時候征召義士抗金,頂多也就是在把他們當炮灰使用。

“若是官家仍有不決,何妨先擇一地而試?”洪適知道孝宗皇帝的擔憂,也明白同僚們在此時表示讚同的原因,但他依然不願意放棄繼續進行說服工作,因為在他看來這應該是某個被他所青睞的小混蛋獲得朝廷重用的最好機會。

“擇地而試?愛卿此言何意?”臣子們能夠想到的事情,孝宗皇帝當然也會有所領悟,但作為一個名聲不錯的中興之主他依舊有著自己的顧慮。畢竟這有的事情大臣們能做,可當君王的為了能夠籠絡人心就不能去做。但如果有辦法既用了那些民間武裝甚至是嘯聚山林的江湖豪傑拖住了金軍鐵騎,又不用擔心取得勝利之後的大肆封賞埋下隱患,還是非常值得一試的。

“臣依稀記得朝廷設喻口縣之初衷乃是為了安置北地流民,既使其有個能夠安生立命之所更不違背太上皇昔日所定‘南人歸南,北人歸北’之策。且朝廷為安民心計,還特意任命一歸正之人前往當地主政。今既有金軍入寇,官家何不命那喻口縣令組織民眾以抗敵軍報效朝廷?”說實話,洪適也不知道剛被踹出臨安幾個月的魚寒有沒有能力依靠破破爛爛的喻口城拖住金軍前進的步伐,但到了這個時候他必須孤注一擲,就賭那個既擁有鬼斧神工之技又還心藏二兩壞水更能在科考場上有過驚豔表現展露過部分軍事才能的小混蛋能夠創造奇跡。

喻口?當聽到了這個地名的時候,孝宗皇帝和朝堂之內的諸多大臣都感到了眼前一亮。對啊,怎麼就把這事給忘了呢?想那喻口城內,縣令魚寒既是歸正之人又還是欽宗近侍傳人,縣丞朱熹是個人見人厭的迂腐文士,縣尉辛棄疾亦為受了冷遇的燕趙奇俠,治下民眾更是受大宋朝廷所忌憚的北地流民,這江南一地還能有比他們身份更特殊的麼?

而使用喻口城的這些人充當炮灰,不但能夠為天下臣民樹立起一個良好的榜樣,朝廷還完全不用擔心會因此而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麵。為啥?因為大宋君臣的嚴重這天下間不管誰打了勝仗都有可能擁兵自重,唯獨魚寒等人是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