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重舉孝廉(1 / 2)

和這個時代的絕大多數人一樣個,洪適並不認為魚寒僅憑三州之地數十萬普通百姓就能鬧出什麼驚天的大動靜來,甚至是對宋金兩國構成威脅。所以他在會選擇了出手相助,在確定那個小混蛋會繼續和金人做對,繼續惡心完顏雍的情況下不再宣讀大宋朝廷的詔書,以避免雙方之間的關係徹底破裂,更是為了防止因操之過急而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不管洪適到底還有沒有別的什麼考慮,隨著他這個決定的做出,魚寒所需要麵對的威脅也算是暫時得到了緩解。或許大宋朝廷將來依舊不肯放棄利用牟平軍民牽製金軍的想法,依舊還有可能再次派遣特使前來使出別的法子,但那少說也得是在一年加半載之後。而屆時會有怎樣的變化發生,怕是很難在此時就做出準確的預判。

大宋朝廷得到了想要的炮灰,魚寒也成功避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要說這還真是皆大歡喜的結局。隻是在這其中充當和事佬的洪適似乎並不願意讓某個小混蛋太過清閑,在臨走之前又順便提出了一個新的難題。

被人攻破都城簽簽署了城下之盟的金人現在因顧忌到太子安危而暫時承認了登萊以及寧海洲為賊寇所割據的事實,魚寒也在此組建起了屬於自己的軍隊並通過種種胡鬧的手段開始籠絡民心,但僅僅是這些就夠了麼?三州之地,數十萬民眾,就僅憑他們三人就能治理得好?缺少了地方基層官員的協助,他們又能把現在這種局麵維持住多久?而一旦出現了政令難行,民意難舒的情況,他們這塊最後的立足之地勢必會很快失去。

哪怕隻在此地呆一個時辰,也必須立即組建起新的官員隊伍,負責安定民心推行政令以及處理各種繁瑣的糾紛。這是洪適在離開前給出的建議,而這位有著豐富執政經驗的大宋朝觀文殿學士還非常地道地看在那個幾片龜甲獸骨和西周牆盤仿品的份上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用官唯德,選吏唯才!洪適所留下的這句話讓魚寒感到了困惑,而在朱熹和辛棄疾回來聽到並連呼妙哉之後,這小混蛋才意思到這種觀點雖然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卻是最符合這個時代特征的應對之策。因為在大宋朝,官員們官員不僅福利高待遇好可以賣主求榮而不受追究,而且不務正業已經是一種常態。

所以洪適雖然希望魚寒能利用好現在所掌握的地盤做出一些示範性的改變,卻依然不願意讓這小混蛋做出拔苗助長的蠢事。在顧及現有某些觀念傳統的基礎上,采用循序漸進的手段改變朝廷業已存在多年的弊政,這才是洪適留下那八個字的真實用意所在。畢竟有很多時候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著那啥麼!

聽起來很簡單的八個字,腦子稍微靈光一點的人理解起來也並不難,可真要照著去做也確實有些讓人覺得無從著手。有才華的吏員選拔倒是相對簡單,雖然如今的牟平城內並沒有多少博學鴻儒在,大多數民眾都還在魚寒等人來到之後才開始被朱熹糊弄得在接受那種極其迂腐的愚忠觀點時順便識了些字,但老話不都說了民間自由高手在麼?

反正衙門招聘吏員,是請來做事的又不是讓他們去做學問。直接借鑒大宋那套非常成熟的科舉製度進行考核,在這個過程中針對特殊的需要而對考試科目做出些許修改,也應該可以發下不少在某些方麵具備一定特長完全能夠滿足處理日常事務所需的吏員。

倒是那些具備極高道德水準,既可以根據本身的高標準去嚴格約束吏員行為,又能夠在問題出現之後起到安撫民心作用的官員不太好選。畢竟道德本就看一種主觀認識,看不見摸不著還完全沒辦法進行考核,魚寒等人甚至都無法保證在牟平城內挑選出合格的人選,更別說在他們還需要在依舊相對陌生的其他轄區之內開展這項工作!

冥思苦想數日,期間更是爭吵不斷,最終還是博學多才的朱熹給拿出了一個相對穩當的臨時應對之策。舉孝廉!有著非常悠久的傳統,漢武帝時期用以廣泛搜羅人才的手段,最終因為其中存在的弊端實在太多才被更為公平的科舉製度所取代。而這種足以堪稱是在逆曆史潮流而動的荒唐建議之所以會得到認可,還在於那榆木腦袋充分結合了這個時代的特征。

大宋朝臃腫的官員隊伍中不是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已經養成了懶政的習慣,並且為世人所默許接受麼?最近做事越來越不地道的朱熹就決定幹脆把這種臭毛病給繼續發揚光大,讓官員們懶個徹底,不再需要他們在魚寒的轄區內負責處理什麼日常事務,轉而將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兩件事情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