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畢竟不是文武雙全的燕趙奇俠,而那位有能力做到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的辛大俠如今正在忙著開會研究新的作訓方案呢!所以憤怒的朱熹雖然采取了突襲的方式,卻也因個人能力問題而沒能真個就把某個妖孽給揍得魂飛魄散,所以最終結果也隻是這位溫文爾雅的當世大儒把自己累得個氣喘籲籲,而那小混蛋卻成功地逃回了房中呼呼大睡。
惹是生非的小混蛋跑去蒙頭大睡或者閉門思過去了,而且還是連著三天都足不出戶。無法及時宣泄心中怒火的朱熹雖然在白天要忙著帶領一群有些能力卻缺乏經驗的官吏完成那個收買人心的計劃,到了夜半人靜之時卻也隻能是獨自坐在大廳之內長籲短歎。好不容易等到同樣忙了得個精疲力竭的辛棄疾等人結束了臃長的軍事會議出現在自己麵前,趕在第一時間將這件事通報給眾人,卻又得到了另外一個更讓他有些沮喪的分析……
已經無法再回頭了!自從當年陪著魚寒率領民眾北上之後,無論是朱熹還是辛棄疾,甚至包括那個大宋前武舉人公孫翕屠在內,他們所有的人怕是早就已經被大宋朝廷列為了必欲除之而後快的對象。無論是大宋官家還是滿朝文武都絕不會允許他們這樣一群手握重兵的亂臣賊子存在,如今的他們還有那麼一點點的利用價值,所以朝廷還隻是有所提防,時不時地琢磨著在背後使點小手段,但將來呢?
現在就表示出親近大宋朝廷的跡象,不僅是在為爭取北方民眾的支持設定障礙,更是難以徹底避免大宋插手登萊及寧海三州之地事務。就目前而言魚寒那個與大宋朝廷徹底決裂的荒唐想法其實才是最正確的選擇,隻有擁兵自重才是唯一的夾縫求存之道。而他們這些受其牽連的當朝名士,除了陪著那個小混蛋繼續胡鬧下去,維持住目前這種狀態甚或壯大實力之外也同樣是別無生路。因為無論是在與金軍交戰的過程中出於下風,還是對大宋朝廷做出妥協姿態,等待他們的都將是比那些已經煙消雲散的北方義軍更為淒涼的下場。
一個很無奈也很殘酷的事實,卻是他們被一個從數百年後跑步而來的混蛋糊弄後必須付出的代價。畢竟,在這種堪稱天下寧堰且人心思定的相對和平時期還想著要逆天改命,那可不是輕易就能做到的事情。不經常被迫做出些違心之舉,天下間還不得三天兩頭就有人跳出來鬧事?
很難接受卻又必須接受,朱熹和辛棄疾都為此而顯得有些鬱鬱寡歡,反倒是那個年僅八歲卻正在被培養成新一代混蛋代表的朱元璋給出了能讓這兩位當世大儒稍微緩解點鬱悶心情的猜測。魚寒現在做出與大宋決裂的表態,或許並不是真的要與大宋為敵,他或許隻是在為將來待價而沽做出某種鋪墊?因為在大宋境內還有一個人是他們可以信賴並且投靠的。
慶王,那個不為大宋官家所喜,又被大宋太子殿下視為心腹大患,更需要提心吊膽應付金人暗算,生性寬宏厚道的慶王,或許那才是大宋朝野唯一能夠值得魚寒抱著最後一絲效忠希望的人。原因麼也很簡單,首先就是魚寒當年確實是在不遺餘力地幫助慶王爭奪儲君之位,雖說最後是由於人微言輕且沒有什麼實力而未能如願,但畢竟是結下了某種善緣。況且這些年魚寒也在不停地通過琴心阻止金人針對慶王所展開的暗殺計劃,要說這其中沒有點盡心維護的用意,那可能麼?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擁立慶王在目前而言沒有任何風險,在將來還可以借助大宋朝廷之力完成北複中原的心願。為啥?因為慶王在淳熙元年不僅被封為了揚州牧而且還順便混了個成德軍節度使的名頭!或許別人還不能據此琢磨出什麼,但滿腹經綸的朱熹和文武雙全的辛棄疾是那是一般人麼?隻是這麼一點點的提示,他們就立即把握到了問題的關鍵。
成德軍,盛唐安史之亂時史朝義所置,治恒州,節度使張忠誌降,賜姓名李寶臣,名其軍曰成德。至於這具體的地點麼,則是大宋有人敢想卻絕對沒人敢去上任的大金國真定府!很搞笑,純屬糊弄人的任命,卻成為了魚寒等人報效大宋朝廷的唯一可能。因為這混蛋當初都敢率軍跑到大金國中都去胡鬧了,還能沒膽子進攻真定府?
收複真定府,魚寒就能夠順理成章地成為慶王屬下,慶王也就理所當然地獲得了一股足以讓天下任何人都感到心驚膽顫的強大助力。而根據古已有之的傳統,太子隻要一天沒有登基即位就隨時有可能被廢黜。若真能出現那種情況,慶王無論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還是為了國家的前途命運,還能不重用有著從龍之功且手握雄兵的魚寒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