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是控製、可控性,管理就是當你有足夠見識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人們都曾經有過解決方案,隻是針對具體,我可以從不同的地方把解決方法挪過來,產生一個新的組合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見識包括三個核心的東西,即多讀書,多交朋友,多聽亂七八糟的講座。
首先,我想讓大家樹立一個學習的概念,就是一定要讀快書。中國有5%的人常讀書,讀書周期從三天到三個月不等,但往往讀完之後三個月再問他這本書寫了什麼,他都答不上來。三個月和三天讀完的效果一樣,那你幹嗎不讀三天呢?用三天讀書法一輩子可以讀7 000本書,用三個月讀書法隻能讀300本書,這個數量就決定了你的見識層麵。所以快讀書,你才能多讀書,視野才會更廣。
拓展視野的意義在於從任何一個認識的角度都能確切地解決一個問題。有學問的人跟沒有學問的人的差別就在於,別人說個什麼事兒,有學問的人能知道這大概是怎麼回事。有學問的人懂得去學去問,而且知道去哪兒問、問誰。世上老師那麼多,書那麼多,這就夠了。
第二個要多認識人,尤其要認識陌生人。每個陌生人都是一本不同的書,陌生人對我們來說最有價值。做生意沒幾個是跟熟人做的,賣東西都是賣給陌生人。還是拿演講來做例子,如果你在陌生人麵前會緊張得講不出話來,給熟人講就沒問題,即使天天講給你媽聽也沒用,那叫嘮家常,不叫演講,演講必須對著陌生人。其實陌生人之間的信息溝通最為敏感。你別以為熟人之間就肯定知道很多東西,熟人之間知道的東西其實很有限,而陌生的兩個人坐在一起真要說上話以後,就會挖空心思找話題,我說的話你要不感興趣咱再找一個。
另外陌生人往往來自不同的領域,能跟你分享的東西也不一樣。我大部分的環保知識都是從飛機上學的,我發現搞環保的人喜歡坐飛機,很有意思。我在飛機上新認識的十來個老外,有三四個跟環保有關。飛機上無聊,所以要聊天。聊天跟看書不一樣,看書的時候你可能滿眼看到的都是無聊的東西,聊天的時候都是選有聊的東西聊,所以聊天從自我選擇來說是優化的,會盡量選擇自己覺得最出彩的東西。在適當的情況下,如果你找到合適的聊天對象,就會得到很多有用信息。我們為什麼要去聽講座,同一個道理,每次講座就是主講人窮盡學問給大家講有意思的事,所以聽講座是個比較好的長見識的方式。
人們在社會關係中可以找到一些良師益友,就是在普通人中間也總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敏感,搜集的信息更多,更具有反思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從而更能啟發和幫助大家。你可以受益於這樣的良師益友,我們的見識很大一部分正是來自於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