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智藏。吳郡人。住鍾山開善寺。遇相者謂曰。法師聰明葢世。惜命不長。止三十一耳。時年二十有九。於是罷講。探經藏。得金剛經。竭誠誦讀禮佛懺悔。晝夜不輟。至期忽聞空中聲曰。汝壽本盡。以般若功德力得倍壽矣。後見前相者。驚異莫測。藏陳其故。始知經力不可思議。
贊曰。脩短。分也。禮懺誦經而壽延。則宿因之說廢矣。噫。還帶而夭相除。渡蟻而貴形現。人力尚可回夭。況三寶不思議力耳。獨恨精誠不能如二公耳。鼓[竺-二+(橐-中)]籥而為經。交杵碓而成禮。亦何怪乎感應之無由也。
扣鐘拔苦
隋智興。居大莊嚴寺。職掌扣鐘。大業五年。同住僧三果者有兄從駕道亡。其妻夢夫謂曰。吾至彭城病死。墮地獄中。賴莊嚴寺鳴鐘。響振地獄。乃得解脫。欲報其恩。可奉絹十疋。妻奉絹。興以散眾。眾問扣鐘何以致感。興曰。吾扣鐘。始祝曰。願諸聖賢同入道場。乃囗發三下。及長扣。又祝曰。願諸惡趣。聞我鐘聲俱離苦惱。嚴冬極凍。皮裂肉皴。掌內凝血。無所辭勞。
天神護體
唐道宣律師。姓錢氏。初從師聽律一徧即欲遊方。師嗬曰。適遐自邇。修捨有時。抑令聽十徧。後持律精嚴世所希有。中夜行道山上。臨砌顛仆。有天神介冑掖之。因問何神。答曰。博叉天王之子張瓊也。以師戒德高妙故給衛耳。宣遂廣問佛世。一一條對。及授宣佛牙寶掌以表信焉。號南山教主澄照律師。
贊曰。律非玄義。宣公非鈍根。何淹滯乎十聽。良由戒為道本。欲其淪肌浹髓而堅固不易耳。今之受戒者。一受之後束之高閣。尚莫能粗究其義。而況師十講弟子十聽耶。吾故知宣公之師非常人。而大賢之出其門有自來矣。
感示淨土
唐慧日。泛舶渡海達天竺。參訪知識。谘稟捷徑法要。天竺學者皆贊淨土。至健馱羅國東北大山。有觀音像。日乃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為期。至七日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惟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說已忽滅。日回長安。普勸念佛。
贊曰。健馱之感觀音。與竹林之感文殊。大略相類。皆誠極而應。無可疑者。淨土感應事非一人。詳具於往生集中。茲不復贅。
甘露灌口
五代永明壽禪師。初為庫吏。用官錢放生。當死。吳越王釋之。出家為僧。甞行法華懺二十一日。備極精懇。夢觀音以甘露灌口。遂得無礙辯才。
懺感授記
唐曇榮。春夏講教。秋冬坐禪。因刺史送舍利三粒。乃誓求總獲。遂得舍利四百粒。行方等懺法。寺僧僧定者見光明中七佛皆現。一佛顧榮雲。我是釋迦。為汝身器清淨故來授記。後當作佛。號普寧佛。是冬榮卒。異香繞室。
口出青蓮
唐遂端。止德潤寺。專精法華。十二時中恒誦不輟。老且彌篤。鹹通二年忽趺坐而化。須臾口中出青色蓮華七莖。葬東山下。二十餘年墓屢發光。開視之。形質如生。眾迎還寺。漆紵飾之。今號真身院存焉。
總論
予錄古行以感應終篇。有笑於傍者曰。道無修無證。無修則感者空。無證則應者寂。憧憧於感應。無亦計功謀利之心歟。予曰。桴感鼓則應以聲。水感月則應以影。謀與計安在。是故忠臣誓而枯竹芽。孝子泣而堅冰解。理也奚足異乎。使感應無由。則因果蕩然矣。豁達空。招殃禍。可勿戒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