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感應之行(1 / 2)

精誠感戒

晉道進。張掖人。詣曇無讖律師求受菩薩戒。讖不許。令七日懺悔。懺畢再往。又大怒不許進。退而竭誠禮懺。經三載。一夕夢釋迦文佛親為授戒。明往見讖欲言所夢。讖遙賀曰。子已得戒矣。自是道俗從進受戒者千餘人。

懺獲妙音

晉法橋。少樂轉讀而乏音聲。於是絕粒懺悔七日為期。稽首觀音以求現報。同學苦諫不聽。至第七日覺喉內豁然。索水飲之。自此經聲徹裏許。

誓師子座

劉宋竺道生。論涅槃經闡提皆當成佛。舊學法師以為邪說擯之。生誓曰。若我所說不合經義。願現身惡報。實契佛心。願捨命時據師子座。遂往吳郡虎丘山。竪石為徒講涅槃經。至闡提有佛性處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石皆點頭。已而涅槃後品至。果稱闡提有佛性。後於廬山講涅槃經甫畢。眾忽見麈尾墮地端坐而逝。

贊曰。聖人之言有辭缺而意圓者。涅槃之論闡提是也。亦何俟後品之至。葢達人會理。拘士執文。又不獨闡提一端而已。而生公正見不搖。堅如金石。死不違誓。輝灼古今。嗚呼壯哉。

夢中易首

劉宋求那跋跎羅。中天竺人。任緣遊化至京都。譙王欲講華嚴等經。而跋跎自忖未善宋言。旦夕禮懺求觀音加被。忽夢白衣人持劍擎人頭來問曰何憂。具以事對。其人以劍為易新首。豁然驚覺。備曉華音。於是開講大弘佛法。

廢戒懺悔

(高)齊僧雲。住寶明寺。以講演著名。四月十五日臨誦戒時白眾言。戒乃人人誦得。何勞數聞。可令一僧竪義。使後進開悟。眾無敢抗。遂廢誦戒。七月十五日眾集。忽失雲所在。四出追覔。乃於古塚中得之。流血被體。問其故則雲。有猛士執大刀厲聲嗬雲。僧雲。爾何人。斯敢廢布薩。妄充竪義。即以刀劊我身。痛毒難忍。因扶掖還寺。竭誠懺悔。經於十年。至心盡敬依式布薩。臨終之日異香來迎欣然而逝。時鹹嘉其即世懲革雲。

贊曰。今時尚經論而輕戒律。二千年來半月誦戒無復有舉行者。予不揣興廢墜於山中。人猶未之信也。果報炳然。於雲公有徵。願覽者思之。

癘疾獲瘳

齊僧遠。住梁州薛寺。不修細行。隨流飲噉。忽夢神人切齒責曰。汝出家人。如是造惡。何不取鏡自照。曉而臨水。見眼邊烏黯。謂是汙垢。舉手拭之。眉隨手落。因自咎責痛改常習。敝衣破履一食長齋。昏曉行悔悲淚交注。經一月餘。夢前神人含笑謂曰。知過能改。可謂智人。今當赦汝。驚喜而覺。流汗遍身。麵目津潤。雙眉復出。遠身經二報。信知三世不虗。自後竭誠奉法曾無退墮。遂為名僧。

勤苦發解

梁道超。吳郡人。見旻法師學解冠海內。心欲企之。輟寢忘味以夜繼日。夢有人言。旻法師毗婆屍佛時已能講說。君始修習。雲何可等。但自加功。不患不隨分得解。遂勤劬苦至。頃之洞徹。

禮懺延壽

梁寵法師。年三十八。遇道人法願謂曰。君年滿四十當死。無可避處。惟有祈誠諸佛。懺悔前愆。或可冀耳。寵引鏡驗之。麵有黑氣。於是鬻衣鉢市香供。東抵海鹽光興寺。閉門禮懺。杜絕人事。晝忘食息。夜不解衣。迄年四十歲暮之夕。忽覺兩耳腫痛。其夜懺達四鼓。聞戶外人言曰。君死業已盡。遽開戶。寂無所見。明晨黑氣已除。兩耳生骨。居常禮佛百拜為限。後有疾不能起。猶於床上依時百過。俯仰虔敬。年七十有四而卒。

誦經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