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有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我們常常無情地剝掉別人的麵子,傷害別人的自尊心,抹殺別人的感情,卻又自以為是。我們在他人麵前嗬斥別人——下屬或者孩子,找差錯,挑毛病,甚至進行粗暴的威脅,卻很少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考慮別人的自尊心。

羅賓森教授曾說過一段富有啟示性的話:“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就會惱火,更加固執己見。人,有時他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那反而會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想法。不是那想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人人都有自尊心,不但大人物有,小人物也一樣,甚至更強烈。當一無所有時,自尊心便是需要固守的最後領地。沒有人願意別人漠視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存在。有時,人們為了維護自尊,甚至會堅持錯誤,不可理喻。

中國人很奇妙,可以吃悶虧,也可以吃明虧,但就是不能吃沒有麵子的虧,要在人性叢林裏求生存,必須了解到這一點。這也就是很多老於世故的人不輕易在公開場合說一句批評別人的話的原因。寧可高帽子一頂頂地送,既保住別人的麵子,別人也會如法炮製,給你麵子,彼此心照不宣,盡興而散。這種情形在官場尤其常見。

年輕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為有見解,自以為有口才,逮到機會就大發宏論,把別人批評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他自己則大呼痛快。其實這種舉動正是在為自己的禍端鋪路,總有一天會吃到苦頭。

事實上,給人麵子並不難,也無關乎道德,大家都是在人性叢林裏過生活,給人麵子基本上就是一種互助。

尤其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你更要會給人麵子。至於重大的事,就可以考慮不給了,你不給,對方也不敢對你有意見。他若強要麵子,就有可能在最後失去麵子。

有一次,張女士花不低的價錢買了一件襯衫,回家試穿一下,感覺很不舒服,大概是布料的原因。沒過幾天,一位朋友來看她,看見了她的衣服,大呼:“你上當了,這種料子穿到身上發板、發硬,特別不舒服,而且還容易退色,送給我都不願穿,你還花那麼高的價錢買它。”  張女士吃虧了嗎?是的。可是,她的話雖然在理,張女士聽起來卻特別刺耳,似乎在貶低張女士的智力。張女士莫名其妙地開始為自己的麵子辯護了:“雖然有點硬,不過穿到身上挺有形的,我還是比較滿意……”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來拜訪張女士。她稱讚張女士身上的襯衫很漂亮,還問張女士在哪裏買的,說也要買一件。這時,張女士反應就完全不一樣了:“說實話,這衣服挺貴的,而且穿在身上不舒服,有點板,有點硬,而且還退色,我正後悔不該買它呢!”這時,張女士甚至為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起來。

可見,如果對方處理得巧妙而且和善可親,我們也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如果把難以下咽的事實硬塞進我們的食道裏,結果就適得其反了。

保全別人的麵子,是我們通向成功的一條寬廣之路。麵對別人的過失或窘境,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如果我們當麵駁斥一個人,他會同意我們的觀點嗎?絕對不會!因為我們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他的自尊心,同時還傷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會同意我們的觀點,還要進行反擊。如果我們認識不到這一點,常常以一種“堅持真理”的姿態去焚燒別人的自尊心,就會使我們的生活處處碰壁,人生的旅途就很容易拐進死胡同。在人際交往中,平等對待別人、尊重別人,才是“真理”。除此之外,隻有衝突和調和,沒有真理。

本傑明 富蘭克林在自傳中寫道:“我立下一條規矩,決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也不讓自己武斷。我甚至不準自己在文字上或語言上持過分肯定的意見。我決不用‘當然’、‘無疑’這類詞,而是用‘我想’、‘我假設’、‘我想象’。當有人向我陳述一件我所不以為然的事情時,我決不立刻駁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情況下他的意見沒有錯,但目前看來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見了收獲。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變得融洽多了。我以謙虛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人接受,衝突也減少了。我最初這麼做時,確實感到困難,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使我提出的新法案能夠得到同胞的重視。盡管我不善於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用字也很遲鈍,有時還會說錯話,但一般來說,我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打人不打臉,說人不說短”,如果你能記著給人留麵子,那你腳下的路一定會更好走,你的人緣也會越來越好。

在中國人的社會,麵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為了麵子,小則翻臉,大則會鬧出人命!如果你是個對麵子無所謂的人,那麼你必定是個不受歡迎的人;如果你是個隻顧自己麵子,卻不顧別人麵子的人,那麼你必定是個有天會吃暗虧的人。

異性效應——男女之間相互吸引

異性效應是指在人際關係中,異性接觸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發力,並能從中體驗到難以言傳的感情追求,對人的活動和學習通常起積極的影響。

“異性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這種效應在青少年中顯現的比較突出。其表現是有兩性共同參加的活動,較之隻有同性參加的活動,參加者一般會感到更愉快,幹得也更起勁,更出色。這是因為當有異性參加活動時,異性間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因而會使人獲得程度不同的愉悅感,並激發起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處理問題都會顯得比較順利,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異性效應現象甚至在我們人類征服宇宙的過程中也曾發生。在宇宙飛行中,占60.6的宇航員會產生“航天綜合症”,如:頭痛、眩暈、失眠、煩躁、惡心、情緒低沉等,而且一切藥物均無濟於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幾年前,在南極考察的澳大利亞科研人員也得了這種怪病,晚上失眠,白天昏昏沉沉,用了許多方法,均無法治愈。經過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竟是“沒有男女搭配,是性別比例失調嚴重,導致異性氣味匱乏的結果。”因此,美國著名醫學博士哈裏教授向美國宇航局提出建議,在每次宇航飛行中,挑選一位健康貌美的女性參加。誰知,就這麼一個簡單的辦法,竟使困擾宇航員的難題迎刃而解。

在對現實生活的研究中,心理學家還發現,在一個隻有男性或女性的工作環境裏,盡管條件優越,衛生符合要求,自動化程度很高,然而,不論男女,都容易疲勞,工作效率不高。

曾看過這樣一個幽默電視劇:一位老漢拎不動手中沉重的東西,請路邊的一個小夥子幫忙。小夥子頭一扭,裝作沒看見,沒聽見。老漢又請一位中年男人幫忙。這位男人皺皺眉,也是無動於衷。這個場麵恰巧讓一位年輕貌美、心地善良的姑娘看到了。於是,她拿起老漢的東西問那兩個男人,能否幫個忙?這兩個人立即臉上堆笑,甚至搶著做起好事來。正當他們爭搶不休時,那位姑娘對老漢說:“老人家,有這兩位熱心人幫您,我就不陪您了。”說完離去。那兩個男人頓時傻了眼,沒了拎東西的力氣。

上麵的例子雖說帶有幽默的色彩,但在日常生活中,異性相吸卻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每個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去見異性,特別是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異性時,總要比較認真地打扮一番,很注意自身形象。在集體活動時,如果清一色的男性或女性,則顯得既不熱鬧也沒有活力。如果異性參加則不但熱鬧,而且具有熱烈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