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3 / 3)

人往往能夠將別人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因此嚴厲地指責別人。在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隨時體諒他人,可以在委婉不傷害人的前提下,適宜地幫助別人,如果以嚴厲的態度對待別人,則容易遭致他人的怨恨,更無法達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人為的困擾,關鍵在於寬容他人,不應用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權利。隻有做一個肯理解、容納他人的優點和缺點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而對人吹毛求疵,批評說教沒完沒了的人,不會有親密的朋友,別人對他隻能敬而遠之。

因此,人應當有廣闊的胸懷,宏大的氣度。大河裏生活的魚,不會因遇到一點風浪就驚慌失措;而小溪裏的魚就不同了,一感覺到有點異常動靜,立刻四處逃竄,人也是這樣的。胸襟坦蕩寬廣的人不會因為猶如芝麻般的小事而忙得團團轉,他們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他們做事穩重、態度從容不迫。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對瓜事很少過問,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麵子,在一個無月之夜,悄悄地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宋就聽了以後,對梁亭的人說:“楚亭的人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感到非常慚愧又非常敬佩,於是把這事報告給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於梁王,既以示自責,也以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鄰。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顯得寬宏大量,小肚雞腸。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聲不響,得理也讓三分,顯得綽約柔順,君子風度。一個活得嘰嘰喳喳,一個活得自在瀟灑。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問題,自然應當不失原則地要論個青紅皂白,甚至為追求真理而獻身也值得。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有人往往為一些非原則問題爭得不亦樂乎,誰也不肯甘拜下風,說著論著就較起真來,以至於非得決一雌雄才肯罷休,嚴重的甚至大打出手,最後鬧個不歡而散,影響團結。越是這樣的人越對甘拜下風的人瞧不順眼,時下裏流行一句話:“玩深沉”。其實這種場合玩點深沉正顯示了大度綽約的風姿,爭強好勝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謙和的人,原本就把出人頭地看得很淡,更不屑說一點小是小非的爭論,越是有理,越表現得謙和,也越能顯示一個人的胸襟之坦蕩、修養之深厚。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以善良的人性為人處世,自然會獲得他人的認可。一個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定是一個心胸開闊的人。

人生於世,宜當有情有趣,宜當親人近之、朋友敬之,宜當寬宏大度些,凡事不計較。其實計較來計較去,煩人又煩己,大事辦不成,小事辦不好,還不如不計較。

幽默大師威爾 羅吉士曾說:“我從來沒遇見過不喜歡的人。”那你呢?是否也和羅吉士一樣,每天都開心地與人交往?還是一早起來,看見任何人、事、物都感到不快?

1898年冬天,威爾 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有一天,他養的一頭牛為了偷吃玉米而衝破附近一戶農家的籬笆,結果被農夫給殺死了。依當地牧場的共同約定,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並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這樣做。

羅吉士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於是帶著傭人一起去找農夫論理。此時,正值寒流來襲,他們走到一半兒,人與馬車全都掛滿了冰霜,兩人也幾乎要凍僵了。好不容易抵達木屋,農夫卻不在家,農夫的妻子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屋等待。

羅吉士進屋取暖時,看見婦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後還躲著5個瘦得像猴子的孩子。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狂風嚴寒而來的。”羅吉士本想開口與農夫理論,忽然又打住了,隻是伸出了手。農夫完全不知道羅吉士的來意,便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並熱情邀請他們共進晚餐。

這時,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風,還沒準備好。”孩子們聽見有牛肉可以吃,高興得眼睛都發亮了。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羅吉士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看起來似乎忘記了,隻見他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

飯後,天氣仍然相當差,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轉天再回去。於是,羅吉士與傭人在那裏過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富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在寒流中走了這麼一趟,羅吉士對此行的目的卻閉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傭人忍不住問他:“我以為,你準備去為那頭牛討個公道呢!”羅吉士微笑著說:“是啊,我本來是抱著這個念頭的,但是,後來我又盤算了一下,決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嗎?我並沒有白白失去一頭牛啊!因為,我得到了一點人情味。畢竟,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然而人情昧,卻並不是很容易得到。”

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表現在言行上便是為了小事斤斤計較,然而當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我們的心是否真的感覺到充實了呢?人與物之間是無從比較的,真正的無價必定表現於無形,就像大師的雕刻作品,它的價值不在價格與實體上,而是創作者對作品付出的情感與附在作品身上的生命感悟。故事中的羅吉士,盡管失去了一頭牛,卻換得農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難得遇見的人情味。這段經曆,更讓他懂得生命中哪些才是無價的。

鬥量有多有少,秤有頭高頭低,天平有毫厘之差,絕對的平衡和平均是沒有的,所以絕對的公平也是沒有的。既然沒有公平的絕對,那麼人生也就不應該因區區小事而斤斤計較,苛求絕對。計較往往使事情複雜化和矛盾激化,凡不愉快的事情大都由斤斤計較而生。凡事宜從大的方方麵麵把握住,小的方麵不錯大格,這應當作為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正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大事看不到,小事窮計較,小人是也!”小人是每個人都不屑做的,所以,計較大可不必。

狗熊媽媽生了兩隻小狗熊,大黑和小黑。哥倆是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大黑和小黑一同出去玩,拾到一塊麵包,大黑把麵包分成了兩塊,可是一塊大些,一塊小些。哥倆都想吃大的一塊,互不相讓,於是爭執起來。這時狐狸大嬸走過來,了解情況後,眼睛骨碌碌一轉,說:“這塊麵包大些,我咬它一口不就變小了嗎?”於是狐狸咬了一大口,大的變成了小的,哥倆又爭吵要吃另一塊大的麵包,狐狸大嬸又咬了一口,大的又變成小的了。這樣,狐狸大嬸東咬一口,西咬一口,左咬一口,右咬一口,不一會兩塊麵包就隻剩下一點點了。“好啦,現在兩塊麵包都一樣大了,你們吃吧。”狐狸大嬸說著將麵包給了大黑和小黑,哥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說不出話來。可見,兩隻小狗熊因為麵包大小不一樣而計較,結果上了狐狸的當。

孔子曾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要做成大事,須統觀全局,不可糾纏在小事之中,擺脫不出。

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不可一味強調細枝末節,以偏概全,這樣就會抓不住要害問題。因此,無論用人還是做事,都應注重主流,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妨礙了事業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我們要求的是一個人是否對我們有所幫助,而不是他的過失,為什麼總把眼光盯在他的過失上呢?

顧全大局的人,不拘泥於區區的小節;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細碎的小事;觀賞大玉圭的人,不細考察它的小疵;得巨材的人。不為其上的蠹蛀而怏怏不樂。因為一點瑕疵就扔掉玉圭,還是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為一點蠹蛀就扔掉巨材,天下還是沒有完美的良材。

北宋名將狄青和猛士劉易之間有一段這樣的故事:有一年,狄青要出守邊塞,他的好朋友韓將軍向他推薦了一名猛士,這名猛士叫劉易。劉易熟知兵法,善打惡仗,對狄青守衛的那段邊境的情況非常熟悉,狄青帶他一起到邊境去十分必要。但是劉易有個很不好的嗜好,就是特別愛吃苦莢菜,一頓飯吃不到苦蕒菜就會呼天喊地,罵不絕口,甚至還會動手打人,士兵、將領都有點怕他。

劉易和狄青一起到邊塞後,忙於軍務,每天早起晚睡,從內地帶的苦莢菜很快就吃完了,而邊塞又見不到這種野菜。這天,士兵送來的菜裏缺少了苦莢菜,劉易便把盛飯菜的器皿扔到地上,並在軍營中大鬧不止。士兵將此事情報告給狄青,狄青聽了非常生氣。

對於這種情況而言,劉易這樣的人是絕不能留在戍邊軍隊中的,但劉易又確實與眾不同。狄青考慮,與這種性格剛烈的人發生正麵衝突,不僅破壞了自己與韓將軍的朋友關係,而且會影響劉易的情緒;如果放任不管,勢必會動搖其他士兵的軍心,影響戍邊大業。

於是,狄青出麵好言安撫劉易,並立即派人回內地去取苦莫菜。一部分將領見這種情況,非常不服氣,說狄將軍驍勇善戰,屢建奇功,而劉易何德何能,卻要狄將軍放下軍務派人去給他弄苦莢菜吃。特別氣盛的將領還想去與劉易比一比武藝,殺一殺劉易的威風,狄將軍急忙勸阻眾將說:“劉易原來不是我的部下,如果你們與他計較,爭強鬥勝,傳出去勢必會給敵人以可乘之機。我們現在要加強團結,決不能爭一時之短長。”

當這些話傳到劉易的耳中時,他非常感動。狄將軍派人專程去弄苦莢菜,劉易覺得自己得到了別人的同情和理解;狄將軍勸阻將領勿爭強鬥勝,劉易覺得是真正顧全大局,寬宏大量。在這種情況下,自己不該再給非常忙碌的狄將軍添麻煩。

過了幾天,劉易懊悔地去找狄青,說:“狄將軍,您治軍嚴整,我在韓將軍手下時就有耳聞。這次我因這麼點小事就大鬧,您不僅不責怪我,還原諒了我,我一定會報答您。”從此,劉易再也沒為苦莫菜鬧過事,並且逢人便誇狄將軍的寬闊胸懷。

其實,這也正是狄青為人處世的智慧之處。假如他要與劉易斤斤計較的話,在劉易大鬧軍營時處治他,不但很難收到最終的預期效果,當然還會影響到自己負責的邊防事業。他現在這樣做,不僅僅收服了劉易,而且收服了其他將領、士兵。狄青的處世方法,不管是誰,都會被他的寬容的胸懷所折服的。

有句古話說得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誡人們不要過於逞強。爭強好勝、得理不饒人,往往容易激怒對方。表現上看,你似乎比別人強,而實際上是缺少智慧,把對方推到了與你完全對立的位置上。這樣,你做事就會遇到比別人更多的困難。而善於處世的人,他們常常會更多地體諒別人,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並給人留有餘地。假如不與別人計較一時之短長,那麼這樣就可以團結大多數的人,在大家的幫助下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先抓住問題的核心,其他問題可列為次要。

人生應當寬宏大度,凡事都斤斤計較,隻會給人帶來煩惱,好事反為不好。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不要把事情做絕,要學會不為小事斤斤計較,這樣不但會給別人留有餘地,也會給自己留有了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