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凡成就事業、對人類有所作為的無一不是腳踏實地、辛苦工作的人。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做,不流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做事,則可功成業就。
摒棄自私——自私自利惹人討厭
自私本是人類的一種正常表現,每個人都有自私的時候。但無私幫助別人也是人常有的行為,甚至每個人也都有過無私幫助別人的時候,所以不能說自私是人的本性。
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所不同的是其它生物的私欲是有限的,人的私欲是無限的。正因為如此,人不合理的私欲必須要受到社會公理、道義、法律的製約,否則這個社會就會很混亂。任何一個人內心存在一種普遍的道德、法律意識和保持自己的私心雜念是不矛盾的。如果人性中全是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是神,如果人心中全是私心雜念,無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和動物沒什麼區別。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現象,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正因為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的人不顧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一味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可是自己卻並非意識到他的行為過於自私,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也因為如此,我們才將自私稱為人格缺陷。
自私心理並不是洪水猛獸。隻要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自私行為時及時調適。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作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利他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自私和無私之間僅是一線之隔。越過它,你可以感受到舍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這是最大的喜悅,也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
自私的人停留在狹小自我的束縛裏。無法想象和體會助人為樂的快樂。無私是所有偉大人物共同的特性之一。沒有無私的服務,做什麼都不會得到成就。如果行為是自私的,縱然讀破萬卷經書也是枉然。
自私自利的人腦子裏隻是滿裝著自己,他們不會愛別人,更不懂得為別人而付出。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外在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因而他們不願奉獻,因為這無異於從他們身上割肉。
因此,羅素說道:“我的快樂日益俱增,一部分是因為我終於成功地驅除了某些根本不可能的欲望。但更大的原因,還應歸公於心靈中逐漸減少了對自我的關心。”
貪欲無邊無際,可以無限製地擴展,這其中的動力,便是自私之心。私心是由於過分看重自我的私名和私利而產生的。私心是萬惡之因,也是萬錯之源。它隻求滿足一己之私利,片麵追求自我的名譽和地位,而置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於不顧,它使大團體為迎合小團體成員的狹隘名利之心,而置社會整體利益於腦後。
李某年輕時在北大荒當過知青,吃過苦,受過窮,所以回城後,對什麼都很在乎。買菜時,一分兩分錢爭半天,買菜恨不得多抓兩把走。單位的經濟效益還不錯,分了二室一廳的房子,妻子、女兒都不錯,可他心理卻總不平衡。看著單位那些小青年位子比他高,用公費旅遊、跳舞,利用洽談業務之機搞權錢交易,用公款高標準裝飾住房,某地造價7萬元的套房他們隻需八九千元就能買到手,還用公款安裝住宅電話,心裏很窩火,他總暗地裏怪自己文化水平沒有別人高。
另外,他看到以前那些學習成績都不如他的老同學,現在成了個體戶,銀行存折一大疊,一頓飯的酒錢也比他一月的工資高幾倍,心裏直更加的不平衡,恨不得這些人哪天能遇上個天災人禍什麼的。他現在有一手絕活,但是他不想輕易將技術授予他人,怕“授予徒弟,餓死師傅”所以他決定終身不授後人,將技術帶入墳墓。最終他的愛人因為他的自私跟他離了婚。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李某的病狀屬於異常心理中的自私心理。由於社會分配不平均,導致心理不平衡覺得委屈而產生。首先表現在不講公德,把自己的東西看得緊,看得重,不管別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買小菜的舉動就表現出斤斤計較,總覺得自己吃虧了,所以“買完菜還要多抓兩把走,才心安理得”。其次,就是嫉妒心理,當然公款吃喝消費是不對,但誰的本事比他強,取得了好成績,甚至在年齡方麵超過他,他都會感到難受,於是老想方設法詆毀、誣陷、為難比他強的人。另外,在技術方麵的壟斷和拒絕傳授任何人也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人們的生活總是與他人緊密相聯,自私自利最終影響的是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在生活中,我們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己都要多一份寬容和愛心,少一份狹隘和自私。
拋棄虛榮——真實才是永遠的朋友
沒有腳踏實地的工作,夢想就隻能停留在夢想。低下你高昂的頭顱,隻有腳踏實地地去做一些相對平凡的工作,才是實現夢想的唯一捷徑。
古羅馬大哲學家希留斯曾經說過:“想要達到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飛機飛得再高,也必須從地麵起飛。但是可悲的是,這個道理不是每個人都明白。
從前,有個有錢人,他生來愚蠢卻又自以為是,因此常常幹出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來。
有一次,他到另一個有錢人家裏去做客。站在客人府邸第三層樓上,看到了美妙至極的景色,他心中不禁十分羨慕,想道:“要是我也有一幢這樣的三層樓房,在上麵喝茶賞景,那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於是他回到家後,馬上叫人請來泥瓦匠,吩咐道:“你們給我建一座三層樓房,越快越好!”
於是泥瓦匠不敢耽擱,立刻開始動工,打地基、和泥、壘磚頭,開始修建樓房的第一層。
這個有錢人天天跑到工地上去看,看到頭幾天地基打好了,又過了幾天,壘了幾層磚,再過了幾天,磚也越壘越高了,然而這個有錢人還是十分著急,看到過了這麼些天,他要的房子還沒有成形,於是不耐煩地跑去問泥瓦匠:“你們這是在建什麼房子啊,怎麼一點兒都不像我要的那種?”
泥瓦匠說:“不是照您的吩咐在建嗎?這隻是第一層。”
有錢人又問:“難道你們還要修第二層?”
泥瓦匠奇怪地回答:“當然了,有什麼問題嗎?”
有錢人暴跳如雷,勃然大怒道:“蠢東西,我看中的是第三層,叫你們修的也是第三層!第一層、第二層我都有還修它幹什麼?”
泥瓦匠聽了目瞪口呆,生氣地說:“那您就自己修您的第三層吧!”
就這樣,這個有錢人請了無數的泥瓦匠,也沒能按他的要求建成房子,他也就一直沒能實現在他的三層樓上喝茶觀景的舒適生活。
夢想不會無緣無故地成為現實,更不要幻想通過奇跡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我們需要的是自己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朝著目標前進,隻有這樣,成功才會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在很久以前,泰國有個叫哈差的人,一心想成為富翁。他覺得成為富翁的最短的捷徑便是學會煉金之術。
此後他把全部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都用在煉金術的實驗中了。不久以後他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家中變得一貧如洗,連飯都沒得吃了。妻子無奈,跑到父親那裏訴苦。她父親決定幫女婿改正他錯誤的想法。
他讓哈差前來相見,並對他說:“我已經掌握了煉金之術,隻是現在還缺少一樣煉金的東西……”
“快告訴我還缺少什麼?”哈差急切地問道。
“那好吧,我可以讓你知道這個秘密。我需要3公斤香蕉葉的白色絨毛。這些絨毛必須是你自己種的香蕉樹上的。等到收齊絨毛後,我便告訴你煉金的方法。”
哈差回家後立刻將已荒廢多年的田地種上了香蕉。為了盡快湊齊絨毛,他除了種以前就有的自家的田地外,還開墾了大量的荒地。當香蕉長熟後,他便小心地從每張香蕉葉下收刮白絨毛。而他的妻子和兒女則抬著一串串香蕉到市場上去賣。就這樣,十年過去了。哈差終於收集夠了3公斤絨毛。這天,他一臉興奮地拿著絨毛來到嶽父的家裏,向嶽父討要煉金之術。
嶽父指著院中的一間房子說:“現在你把那邊的房門打開看看。”
哈差打開了那扇門,立即看到滿屋金光,竟全是黃金,她的妻子兒女都站在屋裏,妻子告訴他這些金子都是用他這十年裏所種的香蕉換來的。
麵對著滿屋實實在在的黃金,哈差恍然大悟。
放棄嫉妒——悅納別人才能被悅納
嫉妒是心靈的毒藥,《聖經》裏說:“嫉妒是骨中的朽亂。”其實,嫉妒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緒。它指的是看到自己以外的人獲得了比自己更為優越的地位、榮譽,或是自己寶貴的物質、鍾情的人將被別人掠取或已被掠時取而產生的情感。它有一個重大的特征就是“指向性”,即嫉妒是有條件的,是在一定的範圍內產生的,指向一定的對象。也就是說,不是任何人在某些方麵超過自己都會產生嫉妒,超過自己太多的人隻會讓我們羨慕而不會嫉妒。
在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當中,有人成功就必然會有人失敗,失敗之後所產生的由羞愧、憤怒和怨恨等組成的複雜情感就是嫉妒。
從很小的時候起,賀就是一個喜歡嫉妒別人的女孩。
在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她的成績在班裏隻是中上等水平。她的父母卻總希望她能考到第一名,或者是第二第三名,但她卻從未考到過,每每在家長會中,他們聽到老師表揚其他的孩子,他們都會覺得很難過,於是媽媽不止一次地問她:“你為什麼一點嫉妒心都沒有呢?”她無話可說,所以家長會對於那時的她來說是一個夢魔。其實她是很嫉妒的,但少年時她並沒有從學習中得到什麼樂趣,所以她並沒有因成績的好壞產生嫉妒的感情。
高中時她變成了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不僅在班級名列前茅,在全校乃至全市她也是一個好學生,這種轉變是如此迅速,隻用了半年時間,很多人驚訝於她進步的神速,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是因為她在學習中真正獲得了樂趣。開始喜歡那些數理化後,成績自然好了起來,但即使是這樣她也仍然不喜歡家長會。
回顧從前,高中的她是那麼的春風得意,看著那些初中時經常被表揚的好學生一個個落在她後麵,直到最後她考上了名牌大學,而他們隻去了一個普通的學校或者甚至就沒考上大學,那時她的心境是殘忍而帶著一絲報複的快感的。也是從那一刻起她才真正的意識到她的嫉妒心是多麼重。
嫉妒是一種比仇恨還強烈的惡劣心理,是心靈空虛和無能的表現。了解這一惡劣心理現象,有助於我們找到自己產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想方設法克服它,從而達到完善自我的目的。“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別人有成績時,不一味妒嫉,而是通過努力用自己的成果同別人競爭,這才是上策。
走出狹隘——小肚雞腸要不得
寬以待人可以使人有個寬廣的胸懷,容忍別人的過失,不因別人合理的指責而遷怒別人則可以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
寬容是做人處世的玄機。一個以敵視的眼光看人,對周圍的人心胸狹小,處處提防,不能寬大為懷的人,必然會因孤獨而陷於憂鬱和痛苦之中;而與人為善,寬容待人,能主動為他人著想,肯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則討人喜歡,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因而能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喜悅。
寬以待人,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相容度。人們往往把寬廣的胸懷比做大海,能廣納百川之細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做彈簧,具有能屈能伸的韌性。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也就是說,要相容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才能增加成功的力量,創造更多的成功的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增加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