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西部不再遙遠下(1)(2 / 3)

我接過那張紙,看著他記下的“好人好事”:

連長石勇強在施工前,老婆將要分娩。他在山上施工時,老婆打來電話,說生了個兒子。他很高興,大家也很高興,老婆要他給兒子起名字,大家說,生孩子時你正在昆倉山施工,就叫石昆侖吧。他說不錯。

士官尤明善結婚不久,就要上去施工,隻好把老婆送回四川老家,正是暑期運輸高峰期,在火車上老婆被擠得流產了。我們開進途中,在庫爾勒得知這一消息,大家都很難過,以營的名義給她寄去300元。

即將複員的士官鄭宏偉、芮兆軍都是第十三年兵了,可以不上山,他們孩子都小,老婆也都有病。他們說自己技術好,再為新疆建設做點貢獻吧,毅然上了山……

我們告別了這幾頂帳篷,我們記住了這幾頂帳篷。再過幾天,這幾頂帳篷將要撤走。當它們撤走之後,這裏將不會留下任何標記。軍人們的平平淡淡的故事將會由閃亮的光纜在昆侖山的大風中一遍一遍地訴說……

1994年4月13日,《中國青年報》在頭版頭條位置,以《勝似光速——西部通信光纜建設記實》為標題,發表了一篇3000多字的通訊,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

1994年4月1日,遨遊於太空的偵察衛星發現,在中國的西部,一條開掘的地溝,翻越海拔3000米的烏鞘嶺,穿過星星峽,橫跨戈壁瀚海,神速地向西延伸著。

這就是世界注目的亞歐陸地光纜西(安)蘭(州)鳥(魯木齊)段工程……

4月的風,在戈壁灘上呼嘯著,這裏有世界著名的安西風庫,百裏風區、達阪城風口。頂著十二級的狂風和漫天飛舞的沙石,蘭州軍區2萬多名官兵上來了狂風將施工部隊3多人的帽子到跑了,30多頂帳篷吹得無影無蹤,然而,施工官兵們有著一個共同的決心:“不管狂風怎麼刮,工程不能停”。機器吹倒了,重新架起來;人吹倒了再爬起來,不少戰士索性趴在地上幹。一個月施工下來,官兵們平均每人穿壞兩雙解放鞋,1米5的鋼釺隻剩下50厘米,12磅的大錘磨削得隻剩下5磅。新疆軍區某“紅軍師”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戰士們創造了在戈壁沙礫土中日挖掘87米的紀錄,,被稱為“鐵榔頭”

的新戰士多爾坤,每天打炮眼掄大綞4萬次,以每秒一次的頻率,每天要連續幹11個多小時。一位連長,一個月內體重下降了19公斤。90%的官兵手都磨破了,每個人的臉上、身上都脫了三層皮。一位過路的老司機看了此情此景直流淚,說隻有解放軍才能吃這份苦。”

英雄的人民解放軍官兵以“掉皮掉肉不掉隊,流血流汗不流淚”的戰鬥誓言,隻用40多天,提前一個半月完成了土石方作業任務,指戰員用手工作業,創造了機械化作業也難以達到的高速度和高質量……

上文所說的丙蘭烏光纜逋信工程,是國家“八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是歐亞大陸光纜通信的主要組成部分,全長2976公甩,橫貫陝、甘、寧、新4省(區)的58個縣、市。其中由軍地共建的蘭烏段長達2200多公裏。考慮到蘭州至烏魯木齊段是我國境內一條最、施工難度最大、自然環境最惡劣、地形地質極其複雜的大型工程,又是引進外資項目,為了確保工期和質量,國家郵電部經與總參通信部商定,將此項工程陚予了蘭州軍區部隊。

而蘭烏段新疆境內的800多公裏施工任務,則落到了新疆軍區某紅軍師的肩上。

解放軍援建亞。歐通信光纜工程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各方媒體的關注,自施工部隊進駐施丄點起,首都各大報刊、電台、電視台以及西北五省區的新聞單位紛紛湧來,一時間,西部的戈壁大漠成了人關注的焦點。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各種風格的消息、通訊持續性地覆蓋了國內兒乎所有的新聞媒體。

在這場新聞大戰中,素以敢打硬仗惡仗著稱的紅軍師尤為引人注目。

這支部隊已經走過了60多年的光榮曆史,它由被埃德加?斯諾稱之為“中國的羅賓漢”的劉誌丹及謝子長於1932年在陝北創建,半個多世紀來,它的足跡深深地鐫刻在大西北的土地上。戰爭年代,它參加過大小戰役上千次,過關奪隘,屢建奇功,因而贏得了敢打敢拚,長攻善守,勇猛頑強的讚譽。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中,這個師七天五夜縱深穿插敵後250公裏,圍追堵截,令印軍聞風喪膽,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高度稱讚。

如今,把亞歐通信光纜最艱苦的一段交由這支部隊來完成,似乎順埋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