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戰鬥級驅逐艦(3 / 3)

於是皇家海軍決定把它們調往太平洋,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戰鬥。然而,也僅有“巴夫勒爾”號在“抗日戰爭勝利日”之前抵達太平洋,加入英國皇家海軍太平洋艦隊第57特混部隊,參加了對日本最後的戰鬥和受降儀式。

在“抗日戰爭勝利日”那天,已經趕赴地中海的“艦隊”、“特拉法爾加”、“坎波當”號繼續前往太平洋,加入太平洋艦隊第19驅逐艦分隊,之後,“霍格”和“拉各斯”號也加入了該行列。

與此同時,“索爾貝”和“菲尼斯特雷”號則在中途折返回英國,加入英國本土艦隊。不僅沒有為反法西斯戰爭出多少力,而且其中4艘艦即“艦隊”號、“巴夫勒爾”號、“格拉夫林”號和“聖-基茨”號於1955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參加了蘇伊士登陸行動,成為以色列的幫凶。

英國海軍前後兩批共定購了38艘“戰鬥”級驅逐艦,但隻有24艘完工並服役。由於二戰結束,正處於建造之中的“孟斯”、“烏姆杜爾曼”、“薩默”、“河盤”、“聖-露西婭”、“桑-多明戈”和“滑鐵盧”號等7艘艦在下水前即被拆除,“美女島”、“納瓦裏諾”、“波克鐵爾斯”、“塔拉韋臘”和“亭可馬裏”號等5艘艦則在下水後立即被廢棄,“日德蘭”和“歐德納爾德”號在羅西斯港作為港口躉船,直到1957年底被拆除,“阿爾布伊爾”和“那慕爾”號則一直呆在造船廠,直到50年代初被廢棄。

在完工的24艘艦中,“格拉夫林”號剛完工就直接進入後備役,“馬塔潘”號在1947年完成海試、進入現役之前就儲備起來。

1959年,英國海軍把“科魯尼亞”、“阿金考特”、“埃納”和“巴羅薩”號4艘艦改裝成雷達警戒艦,主要改裝項目包括安裝一部大型點陣雷達裝置、改建艦尾上層建築、撤消副炮、加裝“海貓”艦空導彈發射係統等。這4艘艦到60年代晚期仍保持作戰能力。

雖然沒有實戰經曆,但“索爾貝”號在“死亡之光”行動中僅用11發炮彈就將一艘德國潛艇擊沉,也創造了一項紀錄。“索爾貝”號艦還訪問過歐洲及拉丁美洲國家,並長期作為皇家遊艇的護航艦,陪同王後訪問地中海和非洲沿岸國家,大長王室威風。

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時間最長的“戰鬥”級艦為“馬塔潘”號,1947年在正式服役前就被儲備起來,23年後的1970年才被拖至普茨茅斯港改裝成一艘聲呐試驗艦。改裝範圍很廣,隻有最初的設計、艦體和發動機予以保留。

1973年,其在皇家海軍中的最後一艘姊妹艦退役10年後,“馬塔潘”號才首次服役,5年後退出現役。“馬塔潘”號的退役標誌著皇家海軍“戰鬥”級驅逐艦34年的風雨曆史落下帷幕。

不過,幾艘“戰鬥”級驅逐艦卻在外國海軍中服役了長達數十年。1967年,英國將“斯路易斯”號移交給伊朗海軍,被重新命名為“阿特密茲”號,據信直到90年代中期仍是伊朗海軍的主力艦艇,命周期達到50年。“加巴德”和“加的斯”號在1956年、1957年分別移交給巴基斯坦海軍,並更名為“圓月”和“哈伊巴爾”號。

“哈伊巴爾”號在1971年印巴第三次戰爭中被印度海軍“黃蜂”級導彈艇用SS-N-2“冥河”反艦導彈擊沉,“圓月”號則一直到90年代初才退役。

至此,不得不提及的是澳大利亞海軍在本土建造的2艘“戰鬥”級驅逐艦“安紮克”-Ⅱ和“托布魯克”號。其中“安紮克”-Ⅱ號於1951年剛服役不久即加入“聯合國軍”首次出兵朝鮮,直到1959年它都隸屬於駐新加坡的聯邦戰略後備軍,前後幾次抵達朝鮮半島,對其北部進行炮擊。

1963年4月,它被改裝為訓練艦。即便如此,1968年6月,“安紮克”-Ⅱ號還作為“悉尼”號航母的護航艦發兵越南,再一次扮演了極不光彩的“侵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