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波”級驅逐艦(1 / 3)

日本“高波”級驅逐艦

性能簡介

“高波”級驅逐艦是“村雨”級的後繼型和全麵升級版。首艘標準排水量為4560噸。但是為了拓展遠洋作戰能力,日本便不斷增加“高波”級驅逐艦的排水量,努力提升這種多用途驅逐艦的耐波性、遠洋性、自動化及綜合作戰能力。後續服役的“高波”級驅逐艦標準排水量增加到6300噸。

在日本“九·九”艦隊所編的5艘多用途驅逐艦中,“高波”將是編成裏的主力多用途驅逐艦。采取適合遠洋作戰的動力配置。它配有4台主發動機組成的複合全燃推進係統,雙軸推進,全艦合計總功率達到441兆瓦,可充分滿足它奔赴全球作戰的需要。

它使用特殊螺旋槳以降低轉速,從而使水中噪音大幅下降,有利於進行反潛作業。艦上還裝有功率15兆瓦的3部發電機,其中1部是備份係統。配電盤室兼IC室進行了重疊設計,提高戰艦的抗損性,最大限度地保證戰時被擊中後,戰艦仍能具備一定的作戰能力。

“高波”級的防空能力比“村雨”級有明顯強化。它裝備新型防空雷達,搜捕空中目標的能力大大加強。它最大武備改進是取消了Mk48垂直發射裝置,擴充了Mk41垂直發射裝置,增加了武器配備靈活性。

它發射新型“海麻雀”防空導彈,彈體增長到6米,增大了射程,還能攔截馬赫數2的掠海反艦導彈。“高波”的Mk41垂直發射係統不僅能發射“捕鯨叉”反艦導彈,還可發射“戰斧”巡航導彈。

“高波”級驅逐艦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擁有強大對陸打擊火力。它換裝“奧托”127毫米炮與可發射巡航導彈的導彈垂直發射係統。127毫米炮重40噸,射速比美國的Mk-45型127毫米炮高一倍,達到了45發/分,使用非增程炮彈時,最大射程23公裏。

它可以發射所有北約國家為該口徑炮研製的全部彈種。若使用激光製導炮彈或GPS製導炮彈,射程就可達117公裏,圓概率誤差隻有10~20米,這將非常有利於打擊陸上點狀目標,支援登陸作戰。

“高波”級裝備了新型艦殼聲呐,其使用的Mk46-5魚雷增強了在淺水區對付潛艇的能力。在對付深水潛艇時,它配備的“阿斯洛克”導彈的戰鬥部可以改為Mk50魚雷,最高水下航速能夠達到60節。

“高波”在2005年將配備SH-60K多功能反潛直升機。它裝有ISAR多模式合成孔徑雷達,能在跟蹤目標時描繪目標輪廓,具有很強的目標辨識能力。它配備反潛魚雷、深水炸彈和反艦導彈,作戰性能也有很大提升。

整體設計

高波級多用途驅逐艦整體設計沿襲村雨級,因此整體布局及大部分裝備都與村雨級相同,所以被日本方麵稱為村雨級改進型。這是日本對未來一段時間周邊作戰環境進行評估後的決定。當然這不等於高波級就是村雨級的翻版,其內在的大量改進,幾乎可以說是全新設計的。

首先,高波級的前甲板的導彈垂直發射係統單元數增加了一倍,因此艦體內的主要橫隔艙壁也改動了位置。全艦重新劃分了水密區域,並將村雨級在艦體內的飛行員休息室移至原來MK-48型導彈垂直發射係統的位置。

其次,為了搭載機身比SH-60J長400毫米的SH-60K直升機,擴大了機庫的容積,並為將來裝備的機載反艦導彈和反潛魚雷等彈藥預留了位置。在村雨級上為了便於直升機進入機庫,起降甲板偏左舷從降落位置到機庫設有一條滑行軌道,可以將直升機牽引進入機庫。

而高波級采用E-RAST助降係統,並且使用了和直升機驅逐艦相同的雙滑道設計。但高波級隻有一個降落點,所以兩條滑道在降落點上會合,形成了Y字形。直升機可從降落點沿滑道推向左舷或右舷。高波級還重新設計了飛行員及機務員休息室,改善他們的居住的條件。

自MK48型導彈垂直發射係統撤消後,90式艦艦導彈發射架移到了第二個煙囪前,撤除了原來的暴風安全擋板。吊車從村雨級的兩部減少到一部。為了保證使用,吊臂加長了3米達到12米。

舷梯和艙口蓋都采用了更輕薄的材質,以減輕重量。在右舷改變了RLB綜合服務業小艇的位置。補給口,即滑動墊孔,出於隱形的考慮,保持與上層建築一樣的傾角。左舷中部的電梯艙蓋使用液壓驅動,能更靈活地開關。

高波級還將桅杆上的航海雷達從艦體中心線挪到了偏右舷的位置上,在桅杆上裝有多種天線和傳感器。與朝霧級的兩根桅杆相比,單桅杆的高波級如何克服煙囪的高溫廢氣對各種設備的影響是一個課題。對此日本軍方的設計人員經過縝密的安排,克服了這個難題。

村雨級的桅杆結構十分複雜,因此高波級在設計中就盡量簡化桅杆的結構,雖然加裝了不少傳感器與天線,但由於采用了輕巧衍架結構,使桅杆的重量沒有大的增加。

高波級的桅杆為了妨礙敵方雷達的探測,使用吸波材料製造。同時桅杆上的波導管與電纜線都作了防彈處理,以提高戰時的生存性。高波級沿用了村雨級的將風速標裝在桅杆兩側由艦內遙控操縱的方式。艦橋上的航海器材也作了一些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