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波”級驅逐艦(2 / 3)

此外,村雨級在設計中強調了隱形性。為此整個上層建築向內傾斜,可以有效地減少雷達回波,降低敵方雷達的探測距離。高波級在保留原有設計的同時,還努力送還煙囪廢氣的紅外輻射,進一步加強隱形性能。

在朝霧級以前,日本海上自衛隊多用途驅逐艦的艦橋為開放式結構,從村雨級開始采用了金剛級的封完備式艦橋,這樣不但有利於布置艦內的空調係統,便可將艦橋擴大到左右舷的邊沿,使艦橋內的空間更加寬敞。隨著日本驅逐艦噸位的不斷增加,各種艙蓋、水密門也隨之加大。

此外,高波級將原來12人小住艙整合為30人一室的大艙。這是因為日本海上自衛隊判斷在戰時,過多的小住艙不利於作戰。在執行緊急運送任務時,這些艙室還可臨時改為3層輔位,這樣可以多容納50人休息。高波級為了防止艦內人員交叉感染,為每個住艙配備了冰箱和微波爐,能防止艦上疾病流行。

雖然作了多處修改,可是在設計中精打細算,使該級標準排水量僅比村雨級增加100噸。

作戰係統

發射係統

高波級武備相對於村雨級的改進主要是主炮和導彈垂直發射係統。主炮由村雨級使用的奧托·梅萊拉62倍口徑76毫米炮改為金剛級上使用的奧托·布萊達54倍口徑127毫米炮,該炮雖然重量較大,近40噸重,但射速比美國的MK-45型127毫米炮高一倍,達到了45發/分,使用非增程炮彈時,最大射程23千米,而且可以發射所有北約國家為該口徑炮研製的全部彈種。

采用該炮之後,不僅炮彈威力大為提高,而且口徑增加之後,其采用各種製導炮的餘地也就相應增大,精確打擊能力增強。如果其使用激光製導炮彈,甚至是GPS製導炮彈,對付陸上點狀目標時相當有效。

在未來的登陸戰鬥中,當前線部隊遭到點狀目標阻擊時,隻要通報目標的位置,或使用激光照射器對目標進行照射,就可完成一次標準的精確打擊。

製導炮彈的成本要遠遠低於各種導彈,多艦齊射時的射速也不是遠程導彈攻擊能夠相比的。至於垂直發射係統,高波級將村雨級上使用的MK48係統和MK41係統統一為MK41一種,布置在前甲板主炮後位置,原先MK48平台改為了反艦導彈發射平台。

如此改進後,海麻雀防空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的配置方法就比以前要靈活許多,可以根據任務內容和對方實力等條件自由配置兩種導彈的比例。

MK41垂直發射係統還可以為以後海上自衛隊裝備巡航導彈進行硬件上的裝備,由於日本現階段出於種種考慮不能研製這種遠程攻擊性武器,而未來戰時又很有可能要單獨遂行對遠程陸上目標的精確打擊任務,在戰時一旦需要,隻能使用美國的裝備。

而MK41係統,本來就可使用“戰斧”一類的巡航導彈,至於前期的技術戰術訓練,則可以通過日美之間的各種聯合訓練、演練、演習和人員交流進行,這種訓練和交流是非常頻繁的。

假設將來需要對朝鮮半島或其它地域的陸上目標進行攻擊,僅這一艘“高波”號,就可以攜帶29枚巡航導彈,其攻擊力還是相當強大的。這樣也可以在戰爭初期一定程度上彌補美國海軍遠程奔襲的時間差。

反艦能力

此方麵的變化主要體現在127毫米主炮上,根據二戰以來海戰的統計,3-4發127毫米炮炮彈就能夠有效毀傷1000噸級艦艇,而要達到同樣效果,至少需要20發76毫米炮炮彈。

比如奧托·布萊達127毫米炮的炮彈重32公斤,而奧托·梅萊拉76毫米炮的彈重則隻有6公斤,每分鍾發射彈藥重量之比為1440公斤:510公斤,而且127毫米炮彈可以由艦載直升機提供激光製導,對付小型艦艇時幾乎不需要動用“捕鯨叉”或機載導彈,即可以達到相近的精度,隻是射程相對導彈來說稍有不足。

防空及反潛能力

由於采用了MK41係統,這級艦防空和反潛能力有相當大的彈性,但是並沒有質的變化,尤其在對對方空射反艦導彈方麵。如果對方能夠擁有圖-22M“逆火”或相近性有的轟炸機,再搭配以不同種類的機載反艦導彈,比如主動雷達製導導彈和反輻射導彈結合使用,是可以突破金剛級提供的外層防空網的。

在這種情況下,高波級本身的兩種防空裝備“密集陣”和“海麻雀”都隻能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隻能依靠富士通公司製造的OLT-3型電子幹擾機和MK36箔條發射器進行軟對抗了。

反潛能力上,據稱其艦殼聲呐屬於新型裝備,但是具體型號和性能尚未公布,其3聯裝魚雷發射管使用的Mk46-5魚雷將MK-46係列魚雷原先的單航速製改為雙航速製,在搜索階段采用低航速,增強了在淺水區對付潛艇的能力,而且其導引頭修正信道可以確定聲呐探測的聲音是否為真正的脈衝回聲,並能夠補償消聲瓦造成的信噪比縮小現象,可以更加有效地對付裝有消聲瓦的現代潛艇。

在對付深水潛艇時,“阿斯洛克”導彈的戰鬥部可以改為Mk50魚雷,最高水下航速能夠達到55~60節,對日本周邊地區可預見的水下威脅都有一定的對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