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吹雪級驅逐艦(3 / 3)

1934年6月29日,艦隊在濃霧中的濟州島附近海麵進行強化訓練。先是聯合艦隊的第一、第二水雷戰隊進行日間魚雷攻擊訓練,然後在是夜間魚雷科目。如何解決夜戰狀態下的比敵方更早發現對方、如何躲避敵方驅逐艦的攻擊同時提高自身的安全以及攻擊成功率是個很大的問題。

以當時的技術觀點,使用煙幕是最簡單、經濟的辦法。此時的深雪號是第十一驅逐艦隊的旗艦。按照規程在突擊結束後的撤退機動釋放煙幕,與此同時,同屬第二水雷戰隊的第六驅逐艦隊開始向演習目標機動。

由於有煙幕的影響,方向出現偏差,第六驅逐艦隊旗艦電號以20節以上的高速和深雪號發生撞擊。電號的艦首切入深雪號的前半段艦體中,艦首被完全損壞,深雪號艦橋以前全損,第一機艙進水,雖然不是致命傷,而且艦員立即開始損管控製,但由於損管措施不當,很快淹沒了第二機艙,最終導致沉沒。事故中一共失蹤艦員5人,這天距離深雪號竣工正好5年。

在這之後,海軍對煙幕中的艦艇機動做了更加嚴格的規定,以免再次出現這樣的事故。此次事件和1927年(昭和2年)8月24日的“美保關事件”一起經常被當作日本海軍訓練瘋狂的證據。

戰爭經曆

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特型驅逐艦艦齡已超過10年,更新型的甲型驅逐艦(即陽炎級驅逐艦)已經服役,餘下23艘特型仍然活躍在第一線水雷戰隊。

1942年~1943年,大部分特型驅逐艦拆除X主炮塔並改為6門25高射炮,另加裝25毫米高射炮8門和127毫米機槍2挺,A型炮塔改換為高平兩用炮塔,艦尾的布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發射器。

1944年25毫米高射炮增至22門,127毫米機槍增至10挺,最終25毫米高射炮增至28門。到了日本戰敗投降之時,僅僅有2艘未被擊沉。

性能數據:排水量標準1680噸,滿載1980噸;全長1180米,寬1036米,吃水320米;輪機艦本式減速蒸汽輪機×2,重油鍋爐4座(特3型為3座),2軸推進;主機輸出功率50000馬力,燃料重油475噸,最大航速38節(改裝後34節),續航力4500海裏/14節。

武器裝備,A型雙聯裝127mm 50倍口徑炮三座,射速10發/分(特2型、特3型為B型);77mm機槍2挺(2型以後改為127mm機槍2挺);十二年式三聯裝610mm口徑魚雷發射管改一型3座,備雷18枚;布雷與掃雷具,聲納;羅經艦橋上設有射擊指揮儀和2米測距儀。

定員,特1型為219人,特2型士官少4人,士兵少10人。根據1937年4月23日下達內令第169號以及1945年改正令第343號,特2型設艦長中佐1人,航海長兼分隊長大尉1人,槍炮官兼分隊長大尉1人,魚雷部門長兼分隊長少佐(大尉)1人,輪機長兼分隊長少佐(大尉)1人,其他尉官5人,士官66人,士兵159人,共計233人。